为什么面对读博大家都那么悲观?
这么说吧,读博士,和在中国读博士,是两个概念。我在哈工大读了4年博士,之后退学来美国重新读博士。
我看很多人都说读博士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包括了研究方向的不确定性。没准哪一天这个方向就被淘汰了。也有导师的不确定性。毕竟靠谱导师的比例很低。这个理由有一定道理,但是这个理由不是我们中国人面对读博士悲观的最根本理由。
换句话说,我们中国人从小学到大学,哪一天是确定的?从小到大就是考试,排名。想去985大学读本科,我们小学,初中。高中就得不停的学习。中间一个步骤没走好,我们的一辈子都受到影响。这些不确定性,可比读博士大的多!我们怕了么?没有!
我们什么时候害怕过不确定?
在世界上任何国家读博士,都充满着不确定性。可关键在于,一旦自己的研究出了问题,我们该怎么办?一旦碰到不靠谱导师了,我们该怎么办?
在美国读博士,一旦你觉得你的科研遇到障碍,你可以向自己的导师,甚至其他的教授寻求帮助。最后实在不行,还可以去院系里找帮助。当你碰到不能给你有效指导的导师的时候,你可以申请换导师,没人会瞧不起你, 也没人会恶心你,反而他们会帮助你联系别的教授,因为这是你的权利!因为学院不希望博士生因为别人的错误买单!因为学院觉得博士生的命真的是命!
读博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读博期间一旦遇到困难了,我们能不能得到帮助?
去看看自己身边的同学,别说读博遇到困难了,你自己看看你想出学校,开个条,得多少人拦着你?
我在哈工大期间的室友,他曾经是中国矿业大学机械专业的第一名保送到哈工大。他读博士期间因为导师啥也不指导,自己科研受到障碍,然后翻出来哈工大研究生培养手册。看到里面悍然写着“研究生可以申请换导师”。然后他就尝试了。之后,他被他的导师要求必须补偿实验室给她身上花的几万块钱做实验的钱,然后他还不让其他导师去接收我的室友。最后我的室友在导师的“关爱”下,成功被退学了。
我自己在哈工大遇到了不负责的导师,我有的选么?我能换导师么?我不也得退学么?都tm一个德行!
这就是大家害怕的地方!
我们怕的不是不确定性!我们怕的是,当我们遇到了不确定以后,学校和导师会不会加害我们?
中国的高校里面,有能力指导学生做科研的导师,不足5%。我们甚至已经默认导师会散养我们了。但是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不得不面对着受到欺侮之后,无出求救的窘境。
中国的博士生,是不努力么?是心理素质不好么?
我们压根就没收到过正常的科研训练,好不好?
我们怕的是,那些《研究生培养方案》是一个.txt,不是.exe!
“风浪越大,鱼越贵“,的前提是有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是没人在操控市场!
当承诺可以变成屁,被放出去的时候,我们乐观的起来么?
我看到有些留言提到了一个非常经典的,大家都耳熟能详的问题:招学生是要花经费的,那老师白花的几万又找谁?钱是风刮来的?转导师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
这个问题问得好呀!我来给大家稍微解释一下,在美国的学校里面,在招生的问题上,导师的权利是如何保障的?
首先,如果我去找导师A,想跟他做研究。这个时候导师A通常都会说“跟我研究一个学期试试看吧”。那在接下来这个学期里,就是导师A给我的考察期。在考察期内,我在名义上就算是A的学生了。学院需要出具任何手续的时候,我都可以把A写成我的导师。考察期,其实是我们双方都在考察对方。在这段时间内,A需要给我提供研究的条件和指导,我会尽量多根导师A交流,然后取得一些研究上的进展。这个过程是双方的,谁不满意对方,都可以提出来停止这段师徒关系。然后顶多就是我再去找别的导师就是了。如果A觉得我的研究还不错,就会在以后的时间里给我提供经费支持。
那么关键的地方来了,这段时间的经费怎么算?
美国的phd学生的成本应该是世界上,除了瑞士以外,最高昂的了。支持一个博士生,需要花掉大概一年需要4-8万美元的经费不等。如果光看数字,很多人一定觉得这么多的钱,要是打了水漂,导师岂不是太吃亏么?
当然不会让导师的经费打水飘了。在考察期内,资助学生的钱,往往不需要从导师的经费出,而是花学院的钱。学院是很有钱的!学院会以各种名义去给学生发钱。比如最直接的就是TA(助教,主要负责给1-2门课程的答疑,批作业,以及偶尔代替老师上课)。当了TA以后,钱是学院发的。而TA的名额,对于计算机系来说,几乎可以说是无限多的。同时,可能还有一些其他的奖学金可以申请,比如一些学校提供fellowship等。
甚至!对于一些很顶尖的学校,比如加州理工等世界名校,他们的博士生好像是一分钱也不需要导师出。学校负责至少4-5年。当然了这是个例。多数学校没那么有钱的话,也会尽量让前两年的博士生,不用愁经费的问题。也拿出前两年让学生去找导师。
经费的问题,全世界都存在,关键是如何解决?动不动就几万美元的培养费用,只有极少数经费特别充足的导师才可能不心疼。而且导师的经费也不是一直都有的,有的时候一个导师可能连续几年申请不到funding,那么怎么办呀?如果学院比较有钱的话,可能就会让学生去做TA。如果导师的方向特别烧钱,那么可能就需要跟学院商量着来了。
总之,不要小看院系的作用。美国的教育系统中,学院,导师,学生是三方互相博弈的过程,也是三方合作的过程。经过百年的发展,美国的教育体系已经尽可能的做到完善了,学院,导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处理的非常好,从而形成合力,共同进步,实现三赢。
所以,我想说的是,导师也是人。导师的权利也是权利。保护导师和学生的权利,需要合作!需要院系的介入,也需要学校的支持!这需要极其微妙和精妙的制度设计!
在美国,一旦制度失效了,就可以找到相应的部门寻求帮助。比如我作为学生,导师不负责,对我的研究没有任何帮助,那我就可以去学院寻求帮助。学院在设计规章制度的时候,不可能做到任何情况都考虑到。但是学院一定会说一句“有任何问题,请跟学院联系”。
这句话至关重要!就了无数人的命!因为,跟学院联系的时候,学院真的会想办法帮学生,或者帮助导师。
反观我们国内,国内的同学们知不知道你们自己所在的院系多有钱?可是,国内的院系和学校更像是一个冷眼看笑话的角色!由于行政部门的不作为,导师和学生往往处在一种零和博弈的尴尬局面里。
长期以往,就造成了导师和学生的敌视关系。大家再去看看医患关系,何其的类似?
导师原本应该是帮助学生开展研究。学生应该协助导师进行研究。二者应该是互帮互助的关系,怎么在国内,就势如水火了呢?
现在的情况是,学校压榨学院,学院压榨导师,导师就只能压榨学生了。那么谁压榨学校?我相信大家稍微顺着这条线往上捋,就基本上把天聊死了。
我再稍微啰嗦几句关于不确定性的问题。
我本人一直以来,强烈反对把任何不公都规约到“XX的不确定性”上的这种说法!
我们中国人,就是被这种说法忽悠来忽悠去,忽悠来忽悠去。世界上哪有什么事是特别确定的?关键在于如何对抗这些不确定性?
从读博士这个事情来讲,美国的做法是,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去找导师。找导师的过程中,不满意随时换。找导师的过程中,不用担心经费的问题。如果说,遇到合适导师的概率是50%。那么连续试两个导师以后,遇到合适的概率就是75%了。概率是不是提高了?不确定性是不是就降低了?
这就叫做,用制度来保障不确定性的降低。同时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制度可以保证大家的权利都不受损!
可是我们国内的博士就没那么幸运了。
我们在读博士之前,或者读硕士之前,大家各种焦虑。焦虑的点主要是导师靠不靠谱?导师有没有指导?导师能不能卡学生毕业?导师允不允许实习?等等。
为了找到合适的导师,大家费尽心机。很多网上教大家找导师的教程都喜欢弄个什么思维导图,什么表格来导师们的各种参数。
最后,在自己的思维导图优化模型,和表格优化模型的帮助下,做了一个看似最优的选择。
你们管这个叫选择?哈哈哈哈,开什么玩笑,这明明是赌博,好不好?因为你只能选一次!因为你换不起!你必须小心谨慎!
没人讲,这种事情多么荒唐。也没人说这种过程多么病态!为啥啊?大家习惯了啊!
去商场买东西,还允许退货呢。可是到了教育这一块,大家就开开心心地去拥抱着“不确定性”。这哪是不确定性?这是无法承受不确定性的后果而已!
久而久之,我们国内的这种sb的制度,就使得学生们没法对于导师做出正确判断了。大家对于导师的判断都已经畸形和扭曲了。
原本,我们最应该去看看这个导师,能不能给学生细心和有效的指导。现在呢?大家不管了。
大家都去看导师有没有帽子?是不是院士,是不是杰青?是不是长江?
为啥啊?不是因为他们在学术上能帮学生多少,而是这些人的帽子可以让学生们在未来不被欺负!找工作不被欺负,发论文不被欺负,在评奖评优中不被欺负。
就这么简单!
可是这些人,真的能带你做研究么?不一定吧。没关系,大家都习惯了。忽悠,麻痹自己,也麻痹别人。让大家把一件原本极其简单直接的问题,给你弄的十分复杂。最后就在“读博本来就不确定”的思维中,稀里糊涂的过了一辈子。
不是读博士是有不确定性的。而是你们无法在现在的制度下,对抗这种不确定!
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鼓励大家要出国。不一定非得美国。欧洲,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加拿大。有的是国家。我们要明白,自己的不确定性,不是导师带来的,是这个吃人的社会给我们的!
还有一个,就是导师和学生应该是什么关系?
首先,大家必须明确一点:科研的路是从来就不可能是一条顺利的路。
我们面对研究上的困难,就像一个在森林里迷路的人一样。我们面对的是一团迷雾包围下的森林,我们想走出森林,但是你不知道哪个方向是正确的。一旦走出了这个森林,就意味着我们发表了论文,我们做出了满意的科研成果。可是我们发现,独自一人在迷雾里面走了好几年,仍然在原地打转。
我们现在站在这个迷雾环绕的森林中,我们面前有100条路供我们选择。而其中只有一条路能带我们够带我们走出森林。可惜,我们不知道哪一条才是那条路。于是乎,我们开始盼望着导师帮我们找到那一条走出迷雾的路。
我们在这种情况下,被100条路吓住了。我们以为我们可以,而且应该花时间去从100条路种挑选一条正确的路。熟不知,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恰恰相反,我们应该去把99条错误的路一一排除掉,那么剩下的那条路,必然是最适合我们的能够引领我们走出迷雾森林的成功道路。
可惜,大家会害怕排除99条错误的路会很耗时。于是就把希望寄托于自己的导师身上。唉,这其实就是为什么大家相信成功学,而不去真正努力的原因。
可是现实是不是打脸了?导师如果有这么神奇的能力,他就是爱因斯坦了。
那么一个合格的导师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
他不会,也不太可能直接给我们指出一条正确的路。但是他一定会带我们一起探索所有错误的路。一个好的导师,一定会带我们把99条错误的路都排除掉。等到那时,我们自己然而地就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成功的路。
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合格的导师,就像医生一样,会给我们治病。我们得的病,就是那些错误的思维方式。他们都是阻挠我们把研究做好的疾病。这个时候,一个好的导师,不是亲自动手帮我们写代码,洗衣做饭,而是告诉我们身上有什么病,然后给我们开一个药方。
那我们作为学生,应该做的就是照方抓药。根据导师指出来的问题,把自己身上的错误一点点改正。
当我们把所有的错误都改正了,就相当于把100条路中的99条错误的路都排除掉了。那么最后迎接大家的一定是胜利。
导师和学生的关系,其实更应该是医生和患者的关系。
可是,现在的医患关系多么紧张,大家也都看到了。为啥呀?谁在背后捣鬼?凭什么治病的医生变成了害人的魔鬼?
不就是因为现在的制度违反了人性么?不就是因为制度只让牛干活,不给牛吃草么?医生和患者以及被拖到了一个非常可怕的零和博弈和互相不信任的困局中了。
导师和学生也是类似的,被拖入了一种零和博弈的困局中。接下来能怎么办?怎么解决?大家还能等到解决的哪天么?
最后,我稍微讲一下,申请出国读博士的事情。
因为一般来说,理工科的学院都不太愁经费,比如计算机专业。由于近些年,计算机在全世界发展迅猛,美国各个高校的计算机系的选课数量都是全校第一。以我们学院来说,每学期学院选课的本科生达到了2000人以上。这么多学生选了计算机的课程,那就需要大量的老师来教课。同时也需要大量的TA来辅助老师去批作业。于是,我们学院常年缺TA。
我跟大家讲个事实。我们计算机学院缺TA却到了,把大量的硕士都发了TA。甚至还有很多高年级的本科生也给了TA的机会。这直接使得我们计算机学院的博士甚至硕士都不太愁钱。如果自己的导师在经费上有些困难,学生就去做TA就行。学院会向来了大救星一样欢迎我们来帮助学院教课。
当然了,计算机专业确实太特殊了一些。不过这也反映了,和计算机沾边的院系和不太容易过的很穷酸。
最后的最后,要是想了解2024计算机phd申请的形式,可以看我这个回答。总之,我十分看好2024年申请美国的计算机博士!
2024 Fall PHD申请会不会将要灰飞烟灭(相比于2023以及之前)?如果喜欢我的文章,就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吧:分享科研经验的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