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权力经济结构中处于低层次的人群,面临哪些困境和挑战?

发布时间:
2024-09-13 13:25
阅读量:
4

我给大家一个判断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是不是社会底层的方式。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有三代人,两代人生活在一起的。你就看这个家庭有没有汽车。拖拉机什么的不算,就看有没有家用的小汽车。倘若没有,大概率是社会底层,而且很可能是最底层。

车这个东西,决定了一个人的社交范围,可以看出这个人从事工作的性质,可以看出这个人的生活品质。


或许这个方式更适应农村和小城市,我想阐述下我的逻辑,即便是在大城市,车也决定了一个家庭的夜晚活动范围,农村更不必说。夜晚活动范围,往往可以看出这个人、这个家庭的社交范围,因为中国人的正餐和应酬往往是晚餐。

我不否认,这个方法在大城市的极端情况下不适用,因为答主没有过多接触过北京土著和上海原住民。

这是一个逻辑,肯定不适应用所有情况,有了车,也不一定不是社会底层,只是概率大小问题。


车的确是一个消费品,本篇回答也不是鼓动大家去买车。站在一个理性的角度,一辆车的存在的确可以提高出行效率和水平,出行效率和出行水平往往可以体现这个家庭对于生活水平的要求。在欠发达地区,车更是一个人身份的名片,这个无论怎么讲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普遍的,尤其是农村地区。答主在这里的回答是一个判断标准,即一个有着两代、三代人的家庭有没有车,可以作为判断是否为底层的标准,车无关好坏,几万就行,低于这个标准,大概率为社会底层,高于这个标准的,暂且不做判断,也不好判断。

我要澄清一点,对于生活在市区,交通很便利的家庭,或者十分注重低碳出行的家庭,亦或者本身对于开车有障碍的,他们没有车,也不会考虑买车,这种属于极端案例,不是普遍存在的。对于这种一看就可以判断经济水平很高的,自然也用不到我说的判断底层的标准。


对于那些因为没有车就跳脚来反驳我的,你们这些人真的很无聊,我并没说你们就是底层了,你们非得展现一下自己的优越性和特殊性,“我就是没有车,我还不是社会底层,答主的话根本不成立,不客观,不准确”,我观察了一下这些人,大多都是小市民,很符合我对小市民的刻板印象,根本就是吹毛求疵,根本就是锱铢必较,这些人根本就不能理解农村和小的城镇那种公共交通不便利的情况,根本就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根本就不能理解一辆车就是许多底层人民的迫切需要,但是他们却缺乏经济实力去购买。还有什么说我买了车就沾沾自喜的,这和我自己有没有车根本没有任何关系,我只对我所了解的社会事实做出判断。


这些人,不买车有一大堆的理由,甚至可以编一些理由,就为了反对我,就为了一些特殊的“优越感”,明明有钱,就非得来秀一下,满满的“何不食肉糜”。

“我出门都是打车”,“车这就是一个消费品,和苹果手机一样,根本没必要啊”,“我出门就是单位,为什要开车啊,孩子上学就10分钟步程”,“城市出行就是共享单车和地铁,还环保低碳”,“我的一个朋友就爱骑自行车,不爱开车”。

但是这些人,根本看不到底层人的生存环境,大部分城市没有地铁,农村也没有共享单车,公共交通并不是那么的便利,去城里看病怎么办?农村孩子去城里上学怎么办?教育大省,如河南河北山东,好多都是异地求学怎么办?要结婚,女方要求有车怎么办?过年回乡拜年距离远了怎么办?清明回家乡祭祖,土葬在田地里怎么办?老婆去城里医院产检怎么办?这好多都是十分普遍的问题和需要,这些人就是看不到。

倘若让我对这些小市民做判断的话,我的回答是,这些人的认知配不上他们因为时代红利和出生红利而获得的财富。这些人根本就不关心什么底层的问题,他们只关心自己是不是底层,因此要反对我,我不关心你们是不是底层的问题,我只是想说那些底层人真的需要一辆车,而他们却负担不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