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瞬间让你觉得本科生和专科生有差距?
我可能是感触最深的人之一。
研二那年,导师的助教出了车祸,我被迫顶班。
那年恰逢学校一鼓作气,准备提升自己的评级。为了扩大体量,一所医专被并入其中。
我和导师天天在本科校区和专科校区间奔波。
有次正好开车进校门,发现专科校区的装修完成了,不仅教学楼翻新,还修了几处小花园和喷泉。我打趣说现在专科这边比本科精致多了,专科的孩子们前途一片光明啊。
导师摇了摇头,笑了,说人各有命。
当时的我太年轻,无法理解这四个字的含义,只是发现这个一辈子玩世不恭的中年男人,好像第一次笑得很无奈。
新生陆陆续续入校了,作为业界大佬,导师受邀给他们上开学第一课。
崭新的阶梯教室里满满塞上了两百号人,导师在讲台上讲得眉飞色舞,新生们听得两眼发亮,我在角落找了根小板凳坐着,直打哈欠。
导师问他们为什么坐在这里。
新生们或专注望着老师,或低头思索。
没人注意我,可我却一直注视着他们。
他们有的人面带愤恨,应该是考试发挥失常,又或者志愿滑档,才“沦落”到与专科生同席;
有的人则充满期待,似乎是过去听别人说当医生很吃香,稳定又体面,所以才来到这所医专;
更多的人其实是一脸无所谓,只是觉得医学类专业还可以,自己的分数又只有这点,所以凑巧才来了。
但无论如何,老师接下来的一番话都让他们热血沸腾:
“同学们,不管你们是因为什么原因坐在这里,你们都是幸运的!很多人都说专科差,专科读出来没有前途,但我在这里告诉你们,他们说的都是些屁话,他们都在放屁!专科读出来照样有前途,比如你们旁边这位学姐,她就是你们这个专科学校出来的,但人家现在是我们学校最优秀的研究生,比那些本科生强一百倍!”
导师指着我。
我心说mmp,老子是正规五年制本科毕业的,但还是老老实实站起来,微笑着向大家鞠躬致意。
教室里一片哗然,导师见有效果了,又接着说:
“这还只是刚刚开始,你们不仅从起跑线上就不输给本科生,还赶上了好时代!现在我们学校和本科校区那边合并了,我们现在和那些本科生是一个学校的人,你们共用同一批老师!你们起跑线相同,师资力量又相同,只要你们努力学,可以轻松碾压那些本科的书呆子!而且我们的专科校区还进行了大翻新,现在我们的校园比本科那边先进得多!”
老师趁热打铁,打开了PPT,上面是本科校区和专科校区的对比图。
PPT上,本科校区虽然楼宇林立,但都是些破旧的楼房。阴沉的色调里,只有门牌上掉漆的小字彰显它们的身份:科研楼、实验楼、教学楼......
专科校区则是笼罩在灿烂的阳光下,新翻修的教学楼亭亭玉立,周围还环绕着小花园。
新生们听得两眼放光,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美好的未来。
这些孩子,最小的十六七岁,大的不过十八岁,哪经得住老油条导师这样忽悠。
我这个正在医学界挣扎求生的落魄人,在角落里坐着,静悄悄地看着他们,看着这群以为自己前途一片光明的孩子,心里既不高兴,也不难过,只是莫名的悲哀。
导师只给他们看了本科楼房的破旧,但他没告诉他们的是,这些破旧楼房里面的设备价值几百万上千万,甚至近亿,每年有数不清的论文从这里诞生;
导师说他们和本科共用同样的师资力量,但他没有告诉他们的是,有资历的优秀老师们只会偶尔来阶梯教室,给他们几百人同时上一次大课,而本科的学生不仅是十几个人的小班教学,而且在实验课和医院的见习里,几乎是手把手式指导。
然后导师又说追求学历的人有福了,这次学校合并,让本科接收的专升本的人数再创新高,只要努力,人人都能专升本!
我呆呆地盯着手里从教务处刚拿的资料,内心一片茫然,因为上面写着:最多录取绩点前7%的学生。
往年是只录取前5%,今年是7%,而且还要通过新增加的一系列初试复试。
这就是导师对孩子们说的“巨大变革”吗?
教室里洋溢出笑声,同学们的精神状态一片欣欣向荣,连之前那几个一脸苦大仇深的人都笑了,紧锁的眉头略微松动。
他们以为自己有着美好的未来,但他们却不知道,从他们踏入这间教室的一瞬间开始,未来就已经注定了。
医生是学历要求最高的行业之一,有一句流传在医学界的顺口溜:博士省三甲,硕士市三甲,本科专科在打架,本科去县城,专科滚乡下。
这句顺口溜不完全准确,比如水博不一定混得比硕士好,市三甲也会收本科生。但这句顺口溜话里话外都透着一股无奈。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一切才刚开始,一切都还来得及,我们还是一张白纸,还有很多机会在上面书写自己的人生,选择自己想要的未来。
我们以为自己有的选。
可对于绝大部分人而言,未来在自己人生的某个瞬间就已经决定了,我们自始至终都只有一条路可以走。
比如新生们,无论他们现在构思的未来有多么精彩,可实际上,他们中注定只能有7%的人能杀出一条血路,进入更好的平台,这7%的人中又只有1%的人能更进一步。
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会在三四年后各奔东西,去乡镇卫生院,去村里的卫生所,去县城里的医院打几年黑工,运气好的转正,运气不好的继续打黑工。
小医院里,人际关系错综复杂,初来乍到又没学历的他们会举步维艰。几年甚至十几年后,他们会经常看着空降过来镀金的年轻人坐火箭一样升职,而自己却蜷缩在狭窄的办公室里日渐老去。
当他们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高中课堂上选择走神而不是听课的时候,出于逆反而不想学习的时候、填志愿时的茫然时刻、甚至是坐在教室里听导师的鸡血演讲的时候,虽然只有短短十几分钟,但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
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
他们作出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那一天,四十岁出头的导师,二十岁出头的我,十八岁出头的他们,都在构思着自己的未来:
三年后,导师凭借过硬的科研实力和这次合并带来的人员大换血,成功问鼎中原,当上院长;
三年后,我硕士毕业近一年,勉强在医学界站稳脚跟,在无尽的临床和科研间疲于奔命;
三年后,他们各奔东西,有背景的人飞黄腾达,绝大多数人在尘世间挣扎。
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