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为什么越来越小, 会消失吗?
从6000多到2740平方公里,洞庭湖会消失吗?
湖北、湖南因洞庭湖而得名,洞庭湖曾是我国第一淡水湖,有“八百里洞庭”之称。洞庭湖已经从鼎盛时期的6000多平方千米,减少到约2740平方千米,已经小于鄱阳湖,变成了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越来越小,会彻底消失吗?
【洞庭湖】
湖南的水系自成一体,四大主要河流湘江、资江、沅江、澧水,全部注入洞庭湖,在岳阳的城陵矶汇入长江。
洞庭湖面积约2740平方千米,是中国面积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平原面积约2.7万平方千米,由长江和洞庭湖水系带来的泥沙冲积而成。
湘江在岳阳注入洞庭湖,浩荡奔向长江大海。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洞庭湖的水源主要由湘江、资江、沅江、澧江四水汇入,另外长江洪峰时通过松滋、太平、藕池等分流来的长江水。洞庭湖水汇入长江,还有接纳长江洪水分流调蓄的作用。
说洞庭湖,一定绕不开长江。长江在不同的区段有不同的名字,从湖北宜都至湖南岳阳城陵矶这段也叫做荆江。长江东出三峡后,进入荆江河道,汛期时由于水量巨大,一旦超过河道的泄洪容量,极易溃堤成灾,故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说。
荆江南北两岸是地势低平的洞庭湖平原和江汉平原,往往是洪水溢流之地,上古云梦泽,方圆千里之内,尽是湖泊和沼泽,就是长江水在荆江以北的江汉平原滞留形成的。
云梦泽浩瀚无比,春秋战国时期,大泽主体达2.6万平方千米。由于长江泥沙淤积,不断地形成沙洲,到唐宋时云梦泽已被江汉平原取代。
江汉平原地势抬高,长江的滞流只能选地势较低的荆江南岸,向洞庭湖泄洪,江水漫流。
东晋南朝时期,洞庭湖已达方圆五百里,并不断扩展,到唐宋时,洞庭湖达到方圆八百里,八百里洞庭之说就是缘于此。洞庭湖为什么后来又变小了呢?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人类生产活动-围湖造田】
古代农耕社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人口少的时候,获取食物的压力不大,湖泊里的水产鱼类足以补充。随着社会发展,人口越来越多,粮食需求增加,河流冲积而成的肥沃沙洲逐渐被人们垦殖,围湖造田就愈演愈烈。
南宋时,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洞庭湖周边大规模围湖造田,湖泊面积缩小,分流调蓄长江洪水的能力降低,洪水肆虐。元朝时,因水患严重,人们被迫退田还湖。
明清时期,长江上游的开发加剧,大量泥沙顺着江水淤积到洞庭湖中,湖水变浅,水量下降,湖泊因洪水而面积扩大。至道光年间,洞庭湖面再次达到八百里,还是八百里洞庭。
肥沃的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成为天下粮仓,围湖造田之风又起。在宋朝,人们常说“苏常熟,天下足”, 明清时期有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
1860年,长江大洪水后,巨量泥沙从藕池口冲进洞庭湖。数十年后,洞庭湖西北角因泥沙淤积出现达百里的巨大沙洲南洲。清朝在此置南洲厅,1913年改称南洲县,第二年又改南县,即今益阳市南县,我国唯一人工围筑而成的县。
清末时朝廷为了得到更多的财政收入,鼓励围湖造田,加速了洞庭湖水面的萎缩。
【长江水利工程建设】
长江上有不少水利发电工程,如三峡工程,除了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电力外,还有调节长江洪水的作用。
三峡大坝建成前,洞庭湖几乎每年都有洪水,三峡大坝建成后,通过对长江洪峰的合理调节,减少了下游的洪涝灾害发生。很少再从荆江大堤分洪,由藕池河、松滋河、太平口、调弦口注入洞庭湖的水量也会减少。
长江的泥沙被三峡大坝拦截沉积在库区,下泄的水流中泥沙含量很少,对河床的冲刷比以前更加犀利,造成长江河床下切,水位比以前降低,流入洞庭湖中的江水也会减少。
【洞庭湖会消失吗?】
在洞庭湖由小变大,又由大变小,都离不开人类活动的影响。有人可能会担心,洞庭湖会不会消失?
现在人们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认真保护环境,减少水土流失,退耕还湖。
洞庭湖消失是不太可能的,因为洞庭湖主要由湘江、资江、沅江、澧江四水汇入,即使长江一滴水也不进入,洞庭湖也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