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信息学的出路是什么?

发布时间:
2024-09-09 20:07
阅读量:
2

针对现在吹生信的几种人,浅作一个劝退:


(1)在读的医学生。

他们眼中,生信在医院是kuku水文章的作用,容易通过科研服务副业搞钱,甚至进入比临床轻松的科研岗。
实际上:代做是灰色产业现在查得厉害。其次,医院只需引进少量生信教授/工程师长期合作就满足需求。然后,网上生信开源傻瓜工具和教程那么多,生信技能不稀缺,产品卖不出价。
生信我写过很多了——存在意义为工具人,脱离科研圈后没有市场认可。临床专业壁垒使得转行能去医药企、大健康产业;而生信没啥exit。(医学生要有自信!


(2)纯生物学子。

生信是生物脱坑的选择,仅仅是因为“不需要做湿实验”这个特性而已(不是谁都能成功转码)。是脱坑手段,不是目的。
再对比2024年两者在生物医药公司的就业。湿实验的岗位显然多多了,工作节奏相对更休闲可控;并且随着普遍降薪,实验技术工和生信工程师更拉不开多少薪资差距。


(3)毕业太久脱离市场

就如今的行情下行速度来看,一两年前找工作的感受和今年都会有很大偏差,更何况是五年十年前毕业的人?
每次和一些前辈聊都感慨,他们对于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比我乐观很多。说“你这个背景怎么可能进不了xx公司?当时二本/零实习/专业无关都能进。”
三年前的生物医药,毕业生薪资和股票基金一度起飞过,但2024年已经谷底了,一切乐观估计都应该得到修正。


(4)对行业认识不充分

传说中的高薪案例,是生信的人转码、转互联网、科服牛马加班的结果。不是因为生信的技术和知识本身多么有价值,而是转入的这些行业、岗位以及乙方本来就(因为累)给出高薪。

那么,还有没有可能说,生信可以碰瓷赶上未来产业的风口?什么“生物医学大数据”、“医疗人工智能”、“CADD”、“ai4science”听着挺酷的,投资也回暖了。

看着初创公司的招聘,要的是计算机、人工智能、数学统计以及计算生物学背景。生信不具备对口的专业和技术,也不是创业大牛组的phd。只好灰溜溜回各种生物医学的课题组继续做科研,水文章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