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县区当副县长,需要主动添加书记县长的联系方式和微信吗?

发布时间:
2024-09-09 14:10
阅读量:
3

看到有网友说这是干部年轻化严重、干部视野狭窄、宅男宅女特别多的问题。

我看并非如此。

这只不过是过去的一个巨大漏洞,在干部年轻化严重、干部视野狭窄、宅男宅女特别多的情况下暴露了出来。

很早以前我就察觉到一个问题,就是当前并不存在一个真正的公务员培训工作。

目前公务员培训仍旧是手工作坊式的。

我们常说的、涉及到公务员的、社会化、规范化的培训工作,说起来有三种,一种是公务员考试培训,一种是新录用公务员培训,一种是公务员在职培训。

实际上我认为是两种。因为第二种其实也是公务员在职培训,只不过是新录用的公务员罢了。

这两种培训都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就是全都不教行政运行规则。或者说,前者只作为考试题目讲一些社会常识,偶尔会设计到行政,但并不真正涉及行政。后者只是讲一些基本的章程,以及找一些 “过来人”讲一讲经验,其中很多经验必然有行政运行规则作为基础,但是默认所有人都知道所以不讲。

中唐名相李德裕曾经批评科举出身的官员不懂得基本的政治规则,认为必须几代都是官宦世家出身才能熟悉行政。他这个认识乍看上去是反动的。但是,恰恰不是。他这个认识是务实的。现实是反动的,则务实的认识就仿佛是反动的。反动的是现状,并不是说他的思想在当时是反动的。李德裕在思想上是希望中唐官员能够摆脱藩镇势力的影响,坚决站在打击藩镇的一边。而他面临的现实就是科举出身的官员由于成长期间的思想认识问题而太容易被官场老油条以及藩镇势力生吞活剥。所以这一个乍看上去反对科举制的观点,其实只是在指出科举制的弊端。

然而大部分人分不清一个人的言论究竟是对现实现象的描述还是对理想方向的阐述,很容易将针对现实的批评理解为针对理想的反动。这就好像刘邦和刘太公对话。刘太公总是说刘邦不置产业。等刘邦当了皇帝,就问他如今我的产业大不大。有的人就觉得,刘邦是个贪鄙之徒。这就是混淆了描述和阐述的区别。刘太公只能听懂产业,所以刘邦只能对他讲产业。刘邦为什么不对张良说产业呢?张良为什么说刘邦“天授”呢?难道贵族出身的张良也贪鄙吗?看张良的历史,这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么为什么刘邦要对刘太公讲这些呢?因为对方只能听懂这些,所以刘邦只能讲这些。

很多理论,明明阐述得很清楚了,为什么还要打比方呢?因为不打比方你听不懂啊。

就是这个问题。

李德裕遇到的困境,和我们如今遇到的困境很相似。

所不同的是,李德裕的唐朝时代,还会组织新科进士们去学习,去观政,很多人都要去各类幕府去从事实际工作。所以李德裕最主要的困扰是两个 。一个是科举人才培养周期太长,一个是科举人才被藩镇控制。

唐代对科举选拔出来的人才还是培养的,只不过毕竟那是科举制的早期,很多制度还不完善。

明代科举制就完善多了。比如说,明代科举制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举人必须懂得法律、而且有审判能力。明代科举制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试判。你得断案,才能通过科举。

很多人都说,明清八股文束缚了人的思想,导致科举选拔出来的人才没有实际才能。这是乾隆取消法律内容、废除试判制度以后造成的后果。要骂请骂乾隆。如果你认为乾隆是明朝的君王,那我只能说,我没想到你黑清黑到连清朝的独立性都不承认的地步了。

明朝这个办法相当于说,所有公务员都必须通过司法考试,并主持模拟庭审过关。这就有点像教师必须通过试讲一样了。

而明代的科举,进士固然会在观政阶段以后直接授官,进士之前的举人也不闲着。他们会和县令一起参与地方政务,必要时甚至会弹劾县令。其身份地位,不是区区小吏可以比拟的。

相当于说,唐代的科举取士是各种幕府去做事,很容易会被限制。明代的科举取士则是和县令平起平坐。

所以明代真正的问题并不是说科举人才没有独立性主动性,而是不踏实。清代反思的时候也认为明代学风太轻浮了。至于我们所说的八股文束缚思想什么的,你只要稍微看过基本明代话本,就会知道明代那些人对当代社会风情的了解能把现代人吊起来打。

现代人对当代社会风情的了解有多差呢?开篇我就提到了,人们普遍认为“干部年轻化严重、干部视野狭窄、宅男宅女特别多”。要知道,这还是干部!

论对同时代社会的了解,明代那些人真的比现代人强太多了。

这实际上是教育的耻辱。不过他们早就习惯了,所以早就不以为耻了。现在不还巴巴地在那喊减负呢。纯粹就是打着给学生减负的旗号给老师减负。我听说长期以来一直在降低学习难度的原因之一就是教材编写得太全面,导致学生自学以后可以吊打老师,所以老师意见很大。我想了一下,当初看到新版教材的时候觉得新教材还不错,觉得不错的原因是里面有很多新奇的内容,而这种感觉其实应该出现在课外书、杂志上。仔细想想,当时看的新教材其实已经出现了混剪的问题了。

我们的干部培训,在过去主要依靠的是社会自然培训。

比如说建国前主要靠敌人杀。干得不好的,很可能就被敌人砍了。干得好但是不善于团结同事的,很容易落单,敌人一旦知道你失了势,就会追着你杀,那么也会被敌人砍了。所以活下来的人,很多都是既擅长干工作,也擅长处理人际关系。

但是敌人不能总是来杀啊,后来就把敌人打跑了。

这样一来,必然有很多人成为纯粹的体系内干部,擅长做工作而不擅长做人事。那么这些人,就同样会莫名其妙地死上一批。也不见得全都是真死,可能也有一些就是边缘化之类的,看看星星什么的。

而早先的教育还不至于卷得一点空闲时间都没有,普及度也不够高,很多地方的教育水平也很够呛,所以社会经验丰富的人还是很多的。无论是纪律最坏的歹徒当街砍人、混混直接进宿舍抢劫、以及满大街找混混反杀,还是纪律最好的全员尖子拼命赶超、完全不了解窗外事的闷头学习,这些现象可以同时出现在一个城市里,在全国各地都很普遍。这种现象可能也就是少量的几个城市比较少见。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们的干部其实都是自然培训出来的。他们什么都见识过。

而且,尽管公务员考试制度在80年代就有了,真正制度化规范化,还是零几年的事情。在真正制度化规范化之前,你给领导服务得好,就有机会领到一张表,填上就是公务员了。所以前些年给领导当司机的人几乎都非常拼命。这几年不行了,路子断了。在一般的企业里,当司机还是有点用的。毕竟,虽然一般的企业里一开始就不能当公务员,但是可以当经理啊。

这样出来的人,别的不说,混社会是有一套的。而且,他们对自己非常狠。

所以现在的政治生态和以前大不相同了。现在的年轻人,有很多都是见了领导往往是爱搭不理的。当然还是有一些仍然异乎寻常地热情的,没那么绝对。总量的确是少多了。

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大部分培训工作,仍旧停留在“在干中学 ,在学中干”的阶段。实际上等于没有真正的培训。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里没人讲,自己没观察,又没有人带路,是很难顺利开展工作的。

类似于题目这种情况,很多人觉得太严重了。我觉得,其实比想象得还要严重。

这种情况不但不少见,而且很普遍。

很多人可能想像不到,近些年有很多这样几乎完全没基本社会经验的干部去做市县区副职、部门正职。网上经常有县区、乡镇的干部经常抱怨市里要统计情况,下午五点下命令,明天一早九点就要。一看就明白,这种事你猜怎么来的?那肯定啊,有领导这样要求的呗。有一次遇到一个沿海的干部,吐槽说新来的领导思想极度落后不说,还特别喜欢显摆对新媒体的熟练掌握。我一听就明白了。差不多相当于有个人向退伍老兵展示自己一百发十环的射击成绩。乍一听像是满分,仔细一听“嚯”!再一想,不对这得报警啊他哪来的枪啊。

你就是当个村长,你也得先问问村里的老头,那边水高那边水低才敢挖沟吧?

这些人,表面上看缺的是最基本的协调沟通能力,实际上缺的是尊重客观现实的能力。

一看就是班里凭本事听话的半好学生:

学习拿第一——算了还是前三吧——前三拿不不了,不敢说是最好的学生;守纪律倒是没大错,不能说是最差的学生。

当年只能凭本事听别人的话,将来又怎么可能凭本事让别人听话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