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吴三桂二十几岁时,可以冒着生命危险去救父亲吴襄,但等到了山海关,又可以毫不犹豫地把父亲给卖了?

发布时间:
2024-09-09 10:28
阅读量:
35

因为很多人,包括绝大多数研究吴三桂的学者,都没弄清楚吴襄给吴三桂进行传话劝降的弦外之音。

吴襄给吴三桂的传话内容如下:

我家和北兵结仇深,势难归北。李害父陷于不知,不必仇,更决议归李。

意思很直白,就是说我们老吴家和清朝结仇很深,很难投靠清朝。李自成虐待你爸爸我,导致李自成陷于不智,你不要对李自成心怀怨恨,要下决心投降李自成。

哪壶不开提哪壶啊,这时候是李自成和吴襄、吴三桂父子三人的事情,提清朝干嘛?这事儿跟清朝有个毛线关系?而当时的情况就是,吴三桂舅舅祖大寿已经投降清朝,而且还有诈降皇太极后又返回明朝、且在明朝这边杀清兵最多、还吃过清兵人肉,那才是仇深似海,结果清朝那边善待祖大寿了。吴襄说我们老吴家和清朝仇大,很难投靠清朝,这话说出来他自己都不信的。而后面为什么非要提说李自成害他陷于不知?真心劝降的话,吴襄此时就算被李自成给阉了,也只能说李自成赏赐老夫一刀,肯定是奸人所害,不是李自成本意,而且李自成真龙天子,就算把老夫阉了,老夫非常舒服,非常受用,还说那么多废话干嘛?

而且还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按照当时的纲常观念,吴襄应该传话给吴三桂,反顺复明才是,尼玛就算大明朝再不堪,你作为自幼接受儒家教育的中原人,你第一个想到的应该是忠君,应该是报效大明朝,尼玛还在跟儿子商量该投降清朝还是该投降李自成,这是干嘛?

而都到了无视纲常,商量该投降谁的问题了,那么问题来了,你是愿意投降收留了大量亲戚和老战友的清朝呢,还是投降这边正在虐待爸爸我的李自成呢?

而还有个关键的就是,李自成都要许诺给吴襄和吴三桂封侯了,而且在给吴三桂的劝降信里肯定提了,封侯这么大的事,吴襄在口头传话时没有提一句哪怕一个字,反而说李自成在害他整他,你说这有意思不?

说白了,这就是口传反话,让吴三桂尽早决断,把自己这个爹卖了,给儿孙卖个好前程。


而吴襄能干出这种事,完全不稀奇。而且吴三桂这人的成长,依赖父亲很多,父子俩感情很好,说难听点亲如兄弟哥们。他爹既是他爹,又是他师父。吴三桂无论领兵打仗还是人情世故,全是吴襄给教的。

而当代网民因为没有深入了解吴襄,不熟悉历史的只知道吴三桂他爸蹲在北京,仿佛一个老倌儿。稍微熟悉历史的,只知道吴襄是长山之战逃跑的吴跑跑,一提起吴襄就认为是个废物。导致很多人对吴襄不了解,也理解不了吴襄为什么对吴三桂有这么大影响力了。

实际上,吴襄是明末一流的鸡贼良将,而且还是超一流的人精、超牛逼的利己主义者,除了胆气、勇武和责任心可能不如儿子吴三桂,其他方面的尤其是耍心眼完全碾压吴三桂。而且还是明朝从始至终,第一个化被动为主动,把太监玩到极限的牛人。

吴襄在李成梁时代就出任千总了,因为李成梁晚年的颓靡,吴襄一直不敢施展抱负,所以长期默默无闻。一直到萨尔浒之战惨败后,吴襄因为收拢被明军遗弃的战马三百多匹才崭露头角。到天启二年,吴襄考中武进士。随后到袁崇焕主导辽东时,吴襄又油滑地蛰伏了下来,不怎么显露本事,因为说白了,在袁崇焕这里你要显露出你有过人的才能了,那你就得跟后金军正面硬刚了,吴襄虽然有本事,但却是个利己主义者,而且不具备他儿子那种虎逼性格,根本就不想玩命,所以在袁崇焕麾下一直默默无闻,升官也升的极慢。

一直到了大凌河之战,祖大寿被困大凌河,吴襄这才被逼的开始认真工作了,因为道理很简单,祖大寿家族比他老吴家混的好,是他老吴家的靠山,祖大寿要是死了或者投降后金了,他老吴家就完了,他自己别说摸鱼了,搞不好还就被牵连了。结果就在大凌河之战初期,吴襄卖力作战,在小规模袭扰战时表现优异,结果这下就被孙承宗和丘禾嘉双双看中了。

而有趣的是,吴襄一直支持丘禾嘉的方略,跟孙承宗闹矛盾,一直不赞成孙承宗主力解围的计划,让孙承宗非常方案,这些在《督师纪略》和孙承宗本人文集里有很多反应,孙承宗举例说是哪个辽人武将出来捣乱时,第一个例子往往就是吴襄。但就这样,孙承宗最终出兵两路的时候,依然让吴襄担任其中一路的主将,而不是让盛名在外的祖大弼、祖大乐当主将,为啥?因为孙承宗这些天观察也看出来了,吴襄有主将的本事。

结果长山之战,明军惨败。无论后世人如何评价吴襄,反正两点都非常清楚:第一、吴襄率领逃离的五千多关宁军骑兵,成了明朝继续维持统治的擎天一柱,大量精兵良将保存,责任全由吴襄这一个利己主义者承担了;第二,就算吴襄和宋伟并肩作战不逃跑,明军也撑不了一天,根本就是白搭。

而在长山之战战后,孙承宗撂挑子逃去宁远,还带走了宋伟。结果导致松山和锦州前线无人指挥,留下负责军务的,一个是前任巡抚丘禾嘉,前任;一个是刚逃跑过的吴襄,而且尴尬的是吴襄虽然是辽人,但他担任的总兵官职,不是辽东的,而是蓟镇某地的团练总兵,具体哪儿忘了,也懒得查了。

所以丘禾嘉和吴襄二人要主持松锦防务,名不正言不顺。丘禾嘉对此一筹莫展,只能硬着头皮上。而吴襄怎么操作的呢?他直接拦住了准备逃离松山的两个中军太监,劝两个太监出面以太监身份协助自己和丘禾嘉主持防务,这一招就非常高明了,不管孙承宗也不管什么兵部,只要通过太监系统,就完全能直接联系崇祯皇帝,能少多少弯弯绕。而这其中决定和吴襄配合的其中一个太监,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高起潜,吴襄为了拉关系,让吴三桂拜了高起潜为干爹。而当时高起潜只是个中下层的中军太监,也因此感激涕零,和吴襄成了好哥们。

此后,吴襄和丘禾嘉一手策划了祖大弼、桑阿尔寨袭击皇太极事件。同时祖大寿诈降后逃回锦州。面对这两个没啥联系的事件,吴襄通过让高起潜上报辽东监护太监,走太监渠道的门路,把两件事混为一谈,把祖大寿狼狈逃回包装成了“大将飞出凌围”,然后把功劳分给高起潜以及高起潜上级太监(名字忘了),通过太监直达天听,并且把高起潜包装成了懂军事、有将才的太监人才。导致崇祯惊呼发现人才,开始疯狂提拔高起潜,直接让吴襄自己给自己包装了一个强大后台。

再到平定登莱之乱时期,由于吴襄一直被扣着长山之战逃将名声,在被免官后以原任总兵身份参战。然而登莱之乱时明军的实际总指挥已经成了崇祯赏识的太监高起潜了,而高起潜当总指挥,说白了就是吴襄指挥了。为了给关宁军争取军功赏赐,吴襄和高起潜又双双敲炸巡按谢三宾,核酸检测式渡河的小事都被史料专门记载。随后吴襄识破孔有德埋伏,指挥关宁军将吊打天下明军的孔有德轻松镇压,逐出山东,同时还营救了被祖大弼差点误杀的尚可喜,几乎出尽了风头。自此之后成了祖大寿之外的关宁军二号人物。

再到清军几次入关抢劫时期,吴襄作为关宁军老二,长期和他的挂件兼后台高起潜绑定出动,基本上算是追击堵截清军的明军主力,两人都心照不宣,形式主义作战,鸡贼至极。而吴三桂也一直跟随吴襄,一直到宣大劫掠战吴襄被罢官,吴襄返回锦州闲居,这才让吴三桂去祖大寿账下混,吴三桂这才脱离了爹宝身份。

而吴襄在宣大劫掠战被崇祯罢官,是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假币驱逐劣币的事,因为吴襄这人虽然常年形式主义追击清军,但基本上来说,他这人是不屑于虚报战功的,如果真的要虚报战功了,他也会把虚报的功劳塞给高起潜而不是自己。结果宣大劫掠战时大家都知道,明军虚报战功成风,吴襄一路上看笑话,然后非常认真地上报了自己的真实战绩,好像是斩首5级还是多少忘了。结果这下吴襄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因为他也没料到,一向把对虚报战功极度敏感的崇祯皇帝居然把很多虚报相信了,而他自己上报的真实的5级反而成了个笑话,还被崇祯御笔批评长达十余字,这封被崇祯批评了十来字的奏疏如今在留存,就在明朝档案合集里,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找找。事后吴襄这个劣币,就被一群假币衬托下,给恨铁不成钢的崇祯罢免了。

吴三桂不能当爹宝之后,立刻便放飞自我,开启了明末诸将第一虎逼之旅,每战必冲锋在前,结果反而战功赫赫,扬名辽西。

而吴襄之后又因为高起潜需要随时率军勤王的原因,被迫重新出山,给高起潜当随身携带的老爷爷转战中原,继续到处形式主义追击清军,父子俩的仕途也就由此判若云泥。在吴三桂奋勇敢战下,年纪轻轻便获得洪承畴重用。而吴襄最终只能继续和高起潜报团取暖,最终在崇祯决定重用吴三桂的时候,把吴襄当成了随时能要挟吴三桂的人质,以养老的名义扣留北京了。

崇祯为什么要扣留吴襄呢,其实原因也非常简单,皇太极这边的信海战术奏效了呗。当时皇太极的信海战术目标还不是吴三桂,而是祖大寿。崇祯对洪承畴提拔吴三桂非常赞同,就是有分权祖大寿的意图,因为祖大寿虽然忠诚,但你再忠诚,经常和皇太极手下一群人通信,谁能不起疑心?而祖大寿在松锦决战后投降,皇太极的信海战术又指向了吴三桂,根据史料记载,这一阶段,皇太极这边有皇太极、祖大寿、张存仁、祖可法、裴国珍、吴三凤、胡宏先、曹恭诚、孙定辽、吴良辅、邓长春、姜新、陈邦选等人进行信海劝降,这些人全都是吴襄和吴三桂的老相识了,吴三桂本人政治敏感度不高,结果闹得满城人尽皆知,崇祯自然会把吴襄扣在北京为人质了。

随后便有了崇祯上吊,吴襄被拷饷,然后给儿子传信让赶紧做决断的事了。吴三桂自然也心领神会,随即勾结清军反了李自成。而吴襄呢,在李自成败于山海关决战后,就被处斩了。

至于高起潜,此后和吴三桂再无交集。吴三桂这人虽然有很多性格随了他爹,但没有他爹那种完全能拉下脸的本事,他可能认为和高起潜的关系对他是一种耻辱。到最后高起潜又在南明混了很长时间,然后才投降清朝,吴三桂在清朝这边照顾了大量故旧,很多和吴三桂有一点点关系的人都得到了吴三桂照顾,但他从来没和高起潜有过任何交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