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地主为什么没有进口黑奴?

发布时间:
2024-09-09 08:40
阅读量:
2

隋唐宋元时代,中国一向有个名声叫“诸事皆巧”,明清以后,由于人口剧烈膨胀,本来该靠技术或者畜力解决的问题,往往变成硬堆人力。

比方说,这种谷风车,是中国本土农具里最有技术含量的先进装备,非常好用,但是数量一直在减少,到了几十年前,几乎是彻底被淘汰的状态。

淘汰掉谷风车的是这玩意儿:

薄木板做的,不能铲土,扬场专用

见过一篇小学生作文,写当爹的拿着木锨扬场,累得汗如雨下,作者看得难受,立志要发明能省力的机器,他不知道他梦想的设备几百年前就已经有了,但是人越来越多,人均的耕种工作量越来越少,很多地方不管是置办风车还是借别人的风车都变得很不划算,拿木锨扬扬得了。如果人口一直膨胀下去的话,我毫不怀疑,最后连木锨甚至锅灶都会被淘汰,犁耙锄镰通通不用,从种到收只要一把园艺铲,收下的粮食在手心一搓一吹直接抹进嘴里。

我中二愤青那会儿,曾经在一篇作文里写,外国人崇尚用机器替人干活,谓之科学的进步,中国人崇尚用人替机器干活,谓之人力的奇迹。现在复盘一下,发现这个总结是有问题的,这种事情不能归因于观念先进与否,本质不在于“崇尚”什么,也不是中国和外国的区别,而是非这样不可。人口越来越多,生产和行业都不见长,结果就只能是疯狂内卷,使用的人力不断增加,整体的工作效率和技术含量不断降低。

王二曾经在《荷兰牧场与父老乡亲》一文里提到,他插队的山东老家,整天用独轮车硬爬坡往山上送粪,是一种极其辛苦的重体力劳动,比起荷兰人用平整过的土地收集雨水然后用风力抽水机抽到运河里,实在太笨又太累了。至于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王二在那篇文章里并没有深究,只是简单地说,为了这种粗活累活动用宝贵的人力资源实在划不来,当地人太死脑筋了,勤劳朴实,缺乏心机。到了《对中国文化的布罗代尔式考证》一文,又提到山东老家的独轮车,王二在这儿才真正把事情讲明白:

王二的姥姥印象中的那个村子,只有四十多户人家,养了很多驴,那会儿的人力是宝贵的,力气活儿都让驴干。王二去插队那会儿,村子里有一百多户人家,人力资源就一点都不宝贵了,价格跌到连驴都不如的地步,于是从人开始,一切都滑坡降级:人吃的是本来该喂猪的地瓜干,干的是本来该驴干的力气活儿。猪吃的是本来该当肥料的人屎,地里的肥料就降级成了土:人日复一日地把山下的土先拉到猪圈里,像螃蟹进阳澄湖一样在猪圈里晃一圈走个过场,然后拉到山上假装是肥料撒在地里。

由此可见,我姥姥在村里时,四十户人家、一百多条驴是符合经济规律的。
当然,我在村里时,一百多户人家没有驴,也符合经济规律。前者符合省钱的规律,后者符合就业的规律。只有“一百户人家加一百条驴”不符合经济规律,因为没有那么多的事可做。于是,驴子就消失了。

种植园使用黑奴,是因为人手不够,活多人少,漂洋过海购买廉价劳动力。国内的情况是,活少人多,劳动力廉价到比畜力都便宜、富余到自己奴役自己的地步了。我一直认为,“红薯面,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应该属于饲养而不是生活的范畴。

王二说,他认识的某个中学老师,把陈永贵跟驴较劲比赛负重还击败了驴的事儿未加褒贬,单纯地叙述了一遍,结果被斗得死去活来。事情过去了好几十年之后,我的某个中学老师,对陈永贵累倒驴这事儿大加赞赏。我们由此可以再次得出一个结论:人类果然是从来不会从历史当中得出任何结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