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辛劳一生,仍然生活在社会底层?

发布时间:
2024-09-05 12:01
阅读量:
5

年初的时候,网上有个很热闹的新闻,说上海一外卖小哥,三年跑了102万。

后来经过各路大神较真,有的说是fake news。

但较真之前,由于新闻是澎湃、央视网等一种权威媒体发布的,所以大家都当真了。

即便是真的,也不是什么咸鱼翻身的励志故事,而是毒鸡汤,恰巧回应了题主的提问——辛劳一生,还在底层!

这位小哥先是在江西抚州响应“万众创业”的号召,创业开饭店,向银行贷款80多万,很快就倒闭了,然后就是到上海送外卖还债,说还清债务之后,再回去继续创业……

你很容易想到他为什么会被新闻捧成典型,太对那味了:响应号召借贷创业→ 欠了债既不跑路也不躺平→ “靠劳动挣钱心里才踏实” → 踏实完再回去继续借钱创业……

这一路的坑跳下来,很难不困在底层啊!

记得当时知乎上还有个醒目标题——上海外卖小哥送外卖三年挣 102 万,对灵活就业的年轻人有什么启示?

马泽法克,启示就是千万别学他!

头一个,千万别跳“债务陷阱”。

很多小年轻,社会经验基本就是个0,父母的知识体系不是来自新闻联播,就是来自抖音。

宏大叙事聊得比谁都起劲,大众创业的口号一喊,瞬间迷魂,觉得自己要踩风口,是再世马芸。

也不想想,真有致富机会的话,用得着号召?

咱勤劳的中国人,什么时候在赚钱这件事上还要等着别人提醒?

也不想想,为什么要号召创业?不就是因为就业形势走坏了么?

为什么就业会走坏?

就算这些都不想,那总得看看这些年创业成功率有多低,地方营商环境有多坏吧?

完全没概念的好吧,就只管加杠杆往里冲,响应号召嘛,那号召你的人会帮你还贷么?

人家要的就是你去贷款,把钱花出去,银行的业绩、地方的政绩、供应商的利润,通通都有了。

都是你小子供的,懂了吧?

你以为你是创业做生意,人家做的就是你创业的生意!

你说他送外卖的时候那么拼,他饭店开倒闭是因为懒?

打死你我都不信!

这世上的许多事,压根就不是拼命卷就能成的事。

除了送外卖。

于是很多没门没路空有体力的人只能送外卖,拿命卷,去还贷。

银行都笑庸了。

第二个笑庸的是平台,算法极限又上调一步,运营成本再降一大截。

于是,一个只有打工人哭的世界达成了——别的外卖员需要更卷,才能赚到原来同样数目的钱。

讲真,即便是真的,我也一点都不眼红这位外卖小哥赚到的钱,那是人家应得的,新闻上配了照片,一98年的大小伙,硬生生被摧残得脸黑头秃,手上还全是冻疮。

都这样造了,要是还不赚钱,是不是有点没天理了?

不得让隔壁资本主义看笑话啊?

但就是这样造的钱,据说还要回老家还房贷。

好家伙,但凡稍微刷点知乎,也不至于一套接一套地往自己头上套枷锁呀,

这都不用说大概率,而是可以100%地说,他的辛苦钱又又打水漂了。

更精准确点描述,是跟随垃圾资产一起沉没了。

于是,一个只有“吃土财的人”获利的世界达成了。

请问这个故事从头到尾,外卖小哥有哪一处赢了吗?

他获得了什么样的人生体验?

吃苦吗?

获利的从头到尾就只有银行、外卖平台的股东、吃土财的人好吧。

他们舒舒服服地躺着赚钱,却告诉你“送外卖还是能赚到钱的,就是苦点”,“靠力气赚钱心里才踏实!”

你就说“辛劳一生”和“活在底层”矛盾不矛盾吧?

简直相伴相生好吧!

资本主义追求利润,所有的人都是成本你我都是成本,所以无时无刻都在被要求吃得更少、睡得更少、享受得更少,但要干得更多。

这就是它的算法,你不认清它,它就卷死你。

前阵子我在网上刷到一段小崔的采访视频,接受采访的高官说:“我们免费给一个农村大妈做了白内障手术,当她拆下纱布她看见了,确实应该感谢**,如果靠她自己,一辈子也做不起这个手术。”

然后小崔说了一句我久久都很难释怀的话:“她辛苦一辈子,连个白内障手术都做不起,那她得恨谁呢?”

这里不是要控诉什么,而且这段对话里也没有谁对谁错,真要论错,那就是错在发展水平还不够,还得抓紧搞经济建设,才能落实全民医保。

这句话之所以让我很难释怀,是因为它勾起了一个疑问,一个我很早之前就开始思考的疑问——为什么有的人努力工作一辈子,却积累不到任何财富?

我们一直被教育勤劳致富,于是很自然形成了一种反向的价值观,就是懒惰致穷,或者说“他穷是因为他懒”。

这时候肯定有装逼侠跳出来,说不光因为懒,还因为认知不够,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他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

可去泥马勒隔壁的吧,这话听得耳朵都快长茧子了,有个叫田北辰的香港的富豪就是这么认知的,他觉得穷人在底层,是因为不够智慧,而他拥有变成富人的一切认知,即便一无所有,从底层做起,也能很快就改变现状。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他给自己安排了一场真实的社会实验——看他怎么从清洁工做起,然后走出贫穷。

这个视频网上一搜就有,结局是他很快就被打脸,也很快就被刷新了认知,什么成功思维、富人智慧,都™狗屁。


这个世界是有贫穷陷阱的,它让人永远努力工作,却积累不到任何财富。

它需要你穷,因为穷人才是廉价劳动力,它才能用很低的成本,让你干你不想干的垃圾事。

很多人都科普过清朝的“33两白银定律”,指的是清朝一个普通小农家庭的全年收入,大约是33两,但固定开销,比如油盐酱醋、教育医疗等,却是35两,这样就会让底层劳动人民一直处于紧迫状态,从而用超出体力极限的水平去劳作,否则就会造成家庭财务的缺口,从而拉下饥荒。

《饥饿的盛世》一书,记载了一个乾隆时期的故事,说英国访华使团进入中国,租了一条船沿运河进京,途中看到一艘船正在下沉,船员在水中扑腾,但来来往往的船只,都没有要救人的意思。使团里有一个人(记录下这个故事的人),喊艄公划过去救人。

艄公说了一句他很久之后才能理解的话——我们现在的船速是7英里/时。

由于没人搭救,落水者无人生还,

他当时人们的冷漠感到惊呆,后来想了很久才想明白,艄公的真实意思是如果去救,人救不救得上来还不一定,但肯定会耽误时间,导致他延误工期,如果挣不到33两白银,家人就要挨饿,或者欠下高利贷……

所以“33两白银”的设计,就是一种让人时刻处于紧迫感当中的底线设计。

我是真没想到,有一天会被告知,人类的底线是一天可以只睡3小时,那我恐怕一天都活不下去。

当然了,现代社会的算法没那么夸张,但也确实存在这样的底线设计,

大V弗兰克扬说过一个“月薪5000块定律”;

九边提出过一个“30块时薪定律”。

弗兰克扬对“5000块定律”有两个定义:

1)它是新鲜劳动力的批发价;

2)它是标准螺丝钉岗位的成本;

九边的“30块时薪定律”则指的是任何一个劳动密集型的工作,一旦时薪超过30块,就会有大量人群涌入,进而压低薪酬,将劳动力始终维持在廉价的位置。

不管是“33两白银”也好,“5000块也罢”,又或者是“30块时薪”,都不能称为收入,马克思称之为“劳动力再生产的成本”。

所谓劳动力再生产,除了指劳动者体力和精神的恢复,还包括生养二代劳动力。

显然困在“5000块定律”和“30块时薪定律”里的人都做不到,这些钱也只够他恢复体力,第二天继续上班。

换句话讲,就是他今天上班,为的是明天能继续上班……

充电就是为了放电,这不叫“电池循环”,又叫什么呢?

可悲么?先别急着悲,还有更悲的。

电池循环又可以叫穷忙循环,指的是一个人越穷越忙,越忙越穷。

有本叫《稀缺》的书,很好地解释了“穷忙循环”:

1)穷人的生活一直处于紧迫感当中,手停口停,如果今天没工作,明天就会没饭吃,或者交不上孩子的学费……

这会产生一种叫做“管窥效应”的短视现象,让他们视野变窄,从而忽视那些可能使他们脱离贫穷的事物或机会。

2)穷人没钱,每花一分钱都要斤斤计较,造成心智负担,使大脑被琐碎的事物占据,无法进行远期规划。

也就是说穷人稀缺的不光是钱,还缺长远规划、心智带宽以及余闲,怎么会有时间和心智,去学习那些可以让自己变富的知识呢?

如果说“33两白银定律”、“5000块月薪定律”以及“30块时薪定律”,只是现象总结,那么《稀缺》就是对这些现象的本质归纳,

简言之,系统需要你不断劳作,不断压榨自己的体力极限,那么让你穷,就是必要操作。

抖音上刷到一个视频,是说杭州萧山隧道里住了很多外卖小哥,其实之前冬天时,某超一线大城市的市中心桥洞底下也睡了很多人:

其实不必那么辛劳,只要少掉一个坑,人生至少轻松80%。

所以辛劳和底层,并不是互斥的,不是说你愿意辛劳,就能爬出底层,而是在底层就注定辛劳。

回到那个外卖小哥的故事,如果非要谈启示的话:

一,要多一些是非判断和逻辑分析的能力,谨慎负债,量力而行;

二,要奉公守法,爱惜身体,尤其是瞎闯红灯、透支身体的风险,千万别冒,这种就是一不小心死在路上,都混不上一个壮烈,被路人听到,也就是啧啧嘴,摇摇头,哎呦一声~~真™糊涂!甚至都不会讨论一下透支身体换钱到底值不值,因为压根就不值得讨论。

三,就是要提防这些所谓的“正能量”的新闻,王朔说得好——世界上最无耻最阴险、最歹毒的赞美,就是用穷人的艰辛和苦难,当做励志故事愚弄底层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