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文笔有多差劲?
郭敬明是故事内容差劲,文笔不差劲的吧。
就拿被骂很多的小时代来说:
外滩一号到外滩十八号一字排开的名牌店里,服务员面若冰霜,店里偶尔一两个戴着巨大蛤蟆墨镜的女人用手指小心地拎起一件衣架上的衣服,虚弱无力,如同衣服上喷洒了毒药一样只用两根手指拉出来斜眼看一看,在所有店员突然容光焕发像借尸还魂一般想要冲过来介绍之前,突然轻轻地放开,衣服“啪”地荡回一整排密密麻麻的衣架中间。外滩的奢侈品店里,店员永远比客人要多。他们信奉的理念就是,一定要让五个人同时伺候一个人。
这个画面感很强啊!一个上海的刻薄贵妇逛街的既视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而且作者的文笔里还藏着那种讽刺的劲。“如同衣服上喷洒了毒药一般”,确实很像那回事。
还有讽刺上海的精致白领,在大夏天抢出租车的:
而稍微高级一点的白领们浑身涂满了厚厚的防晒霜,戴着巨大的墨镜,以几乎要撞上去的姿态,抢夺着来往的TAXI。可能她们内心也曾经幻想过,自己戴上这样瞎子一样的大黑超之后,别人也许会觉得她们是维多利亚。但是她们忽略了,维多利亚永远不会像这样在马路上疯狂地和另外一个穿12厘米高跟鞋的女人抢出租车,戴着遮住半张脸的墨镜而在大街上来回晃动的,除了她们,也就只剩下些拄着拐杖的瞎子。
还有形容艺术生烧钱的:
只是她的家庭太过普通,而谁都知道美术学院这样的地方,就像是一座专门为钞票修建的焚尸炉,每一年都有无数的家长用车运来成捆成捆的钞票,然后推进熊熊的火焰里,整个学院上空都是这样红色的火舌和乌烟瘴气的尘埃。每年的奖学金对于这样的火场来说,只是杯水车薪而已。一杯水洒进去,“滋滋滋”地瞬间就化成白汽。
我在知乎看了那么多回答,没有一个人形容烧钱能形容的那么好。
你让那群知乎的盐选作者去写写看?真的写不出来。
还有形容牛排很贵:
这家餐厅的牛排是出了名的——出了名的好吃,出了名的讲究,出了名的贵。你如果知道它的价格,你会觉得放在盘子里端上来的这一小块四四方方黑不溜秋的东西其实是一台iPhone 4s。
这比喻也很经典,所以我后来去吃那种又贵又小的牛排,都会想到“其实在吃iPhone 4s”。
从高中开始,南湘就没有动过她的这一头乌黑亮丽的招魂幡。如果不是她同意了顾里的安排,决定进入《M.E》做美术编辑的话,那么我相信她在优雅地睡进坟墓之前,这头秀发都将伴随着她的每一场征服男人的战役。
我一直觉得能把黑发比作招魂幡这个比喻很妙:一是形容南湘的黑发多而长像一面幡,二是形容南湘的美貌勾魂夺魄,招魂幡三个字真的绝了。
他形容Kate Moss:
那个时侯,我觉得闪光灯下的她,就和中信泰富外墙广告上的KATE MOSS一模一样,像是一只高贵而尖酸刻薄的黑天鹅。
还真挺像那么一回事的。。。那些时尚杂志和博主天天写各种明星美女的,但是都没有郭小四对美女的形容精准。
描写一个人势利眼:
Eric目光迅速地划过唐宛如,然后在我身上停留了两三秒钟,然后继续划向了顾里,在看见顾里的瞬间,他的眼珠子就像是插上了插头的灯泡,通电后亮了起来。
描写尴尬的微笑,这一段甚至有点像《百万英镑》里马克吐温的写法:
顾里摘下墨镜,打量了一下Eric,脸上是一个虚假微笑,看起来就像一个喝空了的矿泉水瓶子。她尴尬地维持着那个笑容,直到那个笑容变成两条停留在她嘴边的法令纹,她也没说出啥话来。
描写高跟鞋磨脚:
她还在家里穿着拖鞋走来走去,直到最后一刻,才肯把脚塞进那双高得简直不象话的鞋子里面去,看她站立时痛苦的表情。真让人怀疑鞋子里是不是洒满了玻璃渣子。
描写一个人神采奕奕:
她整个人闪闪发光,丝毫没有疲惫的倦容。相反,她看起来状态奇好,马力十足,就像是一只刚刚拆开包装的新手机,铮铮发亮,毫无划痕。又或者看起来就像是随时准备登场的女飞人坎贝尔一样,随时准备“嗖——”的一声冲出去消失得无影无踪。
描写上海那些高级超市的纸袋子,吐槽很精准:
他怀里抱着一个墨绿色的精致纸袋--一看就知道是刚刚从久光楼下的超市买回来的各种食物,里面绿油油的蔬菜和被干冰包裹着的各种海鲜。我每次看见这个奢侈的超市专用的这种没有提绳只能抱在怀里的纸袋,我都特别愤恨,干脆直接在袋子上印一个特大的“贵”字算了!
描写顾里买的裙子很贵:
她里面是一件Nina Ricci的嫩绿色高级羊绒连衣裙,我记得很清楚。因为她买回来剪下吊牌的时候,顺手把价格标签丢到了我的桌子上。当时我瞄了一眼吓了一跳,以为她逛街买了辆车……
虽说很多人都说这段很拜金,但我真的觉得这个“逛街的时候买了辆车”的吐槽好好笑。
描写清晨下班憔悴的陪酒女:
还有刚刚从钱柜里走出来的双眼一抹黑的年轻女孩子。她们晕开的眼妆在清澈的晨曦里看起来更加肮脏不堪,她们的喉咙里是昨夜的酒气,酸的,苦的,腥的,臭的,混合起来就是一款名为“失败者”的香水。香料配方则是五味名叫虚荣、贪婪、懒惰、倒霉、愚蠢的奇珍异草。
讨论上海的中心在哪里:
在那些衣着光鲜的时尚分子和派对动物眼中,恒隆一定是上海的中心。当她们穿着10cm的细高跟鞋咔嗒咔嗒地踩过恒隆光洁如新的大理石地面时,她们一定是觉得自己踩在整座上海之上。无论她们刚刚刷卡买下的那件小山羊皮外套是否相当于她们整整一个月的薪水。
而在更加有钱的中产甚至是高产的富人们眼中,上海的中心一定是在外滩和外滩对面的陆家嘴。沿江无数的天价楼盘沐浴在上海昏黄色的雨水中,有寂寥的贵妇人在第12次拨打老公手机听到电话依然被转到语音信箱之后,茫然地抱着蚕丝的抱枕,靠在床边看窗外的江面。翻滚的黄色泡沫像是无穷无尽的欲望的旋涡。
外国人眼中的上海中心也许在新天地。旁边可以与汤臣一品媲美的翠湖天地御苑里出没着差不多一半的鬼佬,他们操着各种口音的英文,把咖啡像茶一样一杯一杯地倒进肚子里。
无数前来上海旅游的外地人眼中,上海的中心一定是那条被电视节目报道了无数遍的熙熙攘攘的南京路。佐丹奴和班尼路的旗舰店,都闪动着巨大的电子屏幕。无数的行人举起相机,闪光灯咔嚓咔嚓闪成一片。
还有更多更多的上海本地人,也会在别人问起的时候,说出和平饭店或者沙逊大厦这样的答案来。
而唯独人民大道上,市政府铸造的那个标注上海市中心零起点的那个手掌大小、阴井盖一样的铜牌,却早就消失在人们的视线和记忆里。
你可以不喜欢这种大量排比,长句子的语言,但是要承认这句子不是随便拉一个网文作者就能写出来的。
我发现有些人蛮奇怪的,在那说郭敬明的文笔和文学大家不能比。
这让我想起之前看知乎有人点评《知否知否》,说这本书和《红楼梦》差远了。这话当然没错,但问题是,《知否》它本来就是个网文啊!用脚指头想也觉得不可能比《红楼》写得好啊!
你去吃肯德基,难道指望吃出滋补药膳或者三星米其林的口味吗?!
我今天说肯德基好吃,就是指在快餐里肯德基好吃,我今天随便吃个工作午餐觉得还不错。
但你非要强调肯德基不行,说我没吃过好的,肯德基炸鸡和国宴大厨做得不能比,这个有意思吗?
我说郭敬明的文笔好,说得就是在网文里文笔好,不是说郭敬明文笔好到秒杀鲁郭毛巴老曹。
不过,我觉得《爵迹》的文笔很差,完全就是普通网文偏下的水准。
举个例子,看这段话:
“我好了,伊赫洛斯,我们走吧。”女人娇媚的声音,听起来说不出的悦耳,悦耳中又带一丝妩媚,风情万种。
“是风后陛下。”伊赫洛斯弯腰,毕恭毕敬地举起双手抱拳在前面。他手里拿着一把修长的极窄刀刃,看起来仿佛一枚狭长的柳叶。
“你怎么还叫我风后陛下啊,等会儿出去了,你这样叫,那不天下大乱了么。”风后提起纱裙,走到台阶上,妩媚地笑了笑,娇滴滴地说,“从现在开始,不许这么叫了。”
短短三个段落里,就一会娇媚一会娇滴滴一会妩媚一会风情万种的,看得人审美疲劳。而且这里描写的不是烟花女子,而是一国的女王,女王搞得这么娇笑连连的,是要干嘛?
人物描写和上面《小时代》里对比着看,完全就是天壤之别。
评论区里说郭适合写短篇小品文,我非常认同——因为郭确实写不好情节。
我记得《小时代》里有个情节是这样的:第二部里南湘和唐宛如因为卫海闹翻了,然后唐宛如又去举报了南湘母亲吸毒,导致南湘被抓进局子,两个人的关系破碎无可挽回。
结果第三部一开始,两个人居然和好了,连和好的理由和过程都没有写,就说某天唐宛如拖着行李箱来到家门口,然后两个人就和好了,就这么简单。
就,别人都是文字为了情节服务,郭的书是情节为了文字服务。
我记得《小时代》里还有一段,顾里和顾源闹分手,两个人在黄浦江边的夕阳下决裂,那一段把顾里顾源两个那种表面镇定但是内心悲伤但是又不想放下面子去挽回的感觉真的写得很好。
结果过了一章,两个人又毫无缘由的复合了??所以上一章的煽情是为了什么??
郭的电影也是这样:比如电影《小时代》里,有一幕是林萧和顾里闹翻了,于是林萧拿着玫瑰花在漫天大雪里抽顾里。
问题是,抽完了,两个人就迅速和好了。
感觉就是郭敬明想拍一个大雪里玫瑰纷飞的场景,特意设计了一个情节——别人是场景为了情节服务,郭是情节为了场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