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线小县城的经济靠什么支撑?

发布时间:
2024-09-02 03:46
阅读量:
5

我一直对这个话题挺感兴趣,由于工作的原因基本把两湖,重庆和赣北的县城跑遍了,我来分条谈一谈这个问题(现在我十分后悔没有在这些地区多拍一拍照片,如果有照片的话会更有说服力)。

声明:两湖地区代表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中间水平,但是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人文环境也不同;所以以下观点需要辩证的看待。

1,现在中国的城市化阶段处于“逆城市化”而非城市化这意味着县城甚至镇的人口和经济规模是处于显著变大的过程。无论是年轻人还是农民工,很多人是从城市返回自己老家县城工作(或者失业)。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现在即使是镇里面都挤满了人,很多都是年轻人,跟前几年完全不是一个状态。

2,很多县城被纳入了城市群的概念,这些县城未来将会成为城市群的一部分,非常多的产业正在离开城市,转移到这些城镇中,这些县城的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入是十分显著的。但凡你是制造业从业者都能认清这一点。

3,相反,很多县城距离大城市很远,他们没有机会被纳入城市群,如果还没有特色产业的话,那么这些县城就会面临人口流出,被逐渐废弃。我观察到的最明显的地区是荆门,钟祥,京山地区,几乎变成了无人区。

4,有时候这种产业转移的中心并不是县城,而是距离主城市更近的县城下辖的村镇,或者具有天然优势的地区(例如内河航运发达的村镇);这就会造成县城经济中心的事实性转移,这种转移在快速发生。很多新区建设规模甚至比县城本身还大,而县城的发展则处于停滞状态;所以你以为很多县城没发展,那是你没在发展的地方。例如:鄂州的经济中心已经基本从鄂州城区转移到武汉边上了。

5,内河航运对于县城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使用船队进行运输的成本是公路运输的十分之一不到。这意味着很多工业可以以较低成本分散在航道周边的县城里,所以航道周边(长江,洞庭湖,鄱阳湖)的县城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这一区域也是过去五年发展最快的地区。

6,2022年是中国的内河航运元年,内河航运运载量首次超越铁路运载量。证明这种基于内河航运的产业转移正在快速发生,很多具有航运条件的县城经济规模是成倍增加的。长江是中国内河航运条件最好的天然航道,长江沿线的县城都会获得长足发展。

7,江苏发展均衡的一大原因是县县通运河

8,很多县城具有特色产业,能产出一些别的地方产出不来的东西(主要指农产品),这些县城就是这种特色产品的二道贩子,不会快速发展,但是也不会越变越差。典型如罗田蕲春的中药材产区。

9,很多县城具有特色产业集群和依赖这些产业集群的交易平台,例如曹县的汉服,诸暨的袜子,灌云的内衣之类的。这些不包含科技要素的产业集群是看似没有门槛,其实很有技术含量的事情,他们的优势将会长久保持。

10,很多县城既不算城市群,也没有太多特色产业,但是这些县城处在温暖湿热的南方,农业资源发达,在这些县城里生活也是相当幸福的。要知道农业热值和水文环境是决定农业生产率的重要要素,在这些高热值且水文条件好的地区,农业生产效率很高,农产品物价非常低;这意味着人们过着饭来张口的生活,这些地区的人们也通常乐观豁达。典型如成都平原。

10,最差的情况就是干旱或者寒冷的地区的县城,这里的人们生活水平并不高,生活成本也并不低,他们将最先消亡。(我知道编号错了,但是我懒得改了)人们目前的科技水平基本无法解决地域气候带来的全要素生产率低下问题,这些地区的人口数量事实上已经大幅超越了环境承载力,最典型的就是甘肃

11,很多县城的消费价格水平远远高于周边大城市,这让人很难理解,而且和大部分的直觉不同。按理说县城的消费生产成本是要偏低的。

12,逆城市化带来了大量消费需求,而这种消费需求其实现在还远远没有被满足;这就导致现在很多县城的消费其实是供求失衡的,供给跟不上需求,催生了价格的上涨。

13,其实还有另一个原因:县城消费市场规模不足,消费者和厂商数量都达不到充分竞争的条件。也就是县城的消费市场竞争反而并不激烈,很多时候你想消费只能找那几家甚至一家(至少现阶段是这样),这就造成了县城很多市场形成垄断。

14,别以为县城市场竞争小你就能分一杯羹,另一个原因是:大量基础设施被建设导致政府负债。基层政府只得向企业或个人征收正式税收之外的各种苛捐杂税,将政府之外的资源转变为政府可支配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财政能力。当然这种摊派不是均匀的,你一个外来人就是待宰羔羊。

15,县城的消费个体户(餐馆,超市,按摩之类的)数量最能体现一个地区人对待消费的态度。重庆下辖县城的消费个体户数量,密度和质量都要远超河南南部县城,这其实代表了人们对于消费和储蓄平衡的态度不同。如果你只看重庆主城和郑州之间的差距是观察不到这一点的。

16,别看消费价格贵,但是他消费质量也很差啊!如果你要体验地方特色,周边大城市往往是更好的选择。三四线城市往往是地方特色和消费质量之间的平衡点:二线城市缺乏地方特色,再小的县城缺乏消费质量。

17,由于县城的消费者对于质量的要求很低,预制菜反而能在县城大行其道。举个烧烤的例子,很多县城烧烤基本被预制菜占领,而且价格还很贵。

18,县城的商业,房地产,市场,建材等高利润行业通常被几个大的家族地头蛇把持和垄断;其实这也变相推高了小县城的生活成本,降低了县域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他们是县城最大的祸害。同样的是,县城的政治活动也具有很强的家族性。《中县干部》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证据,图一是一个部门的人员构成和家庭情况,图二是作者对于政治家族的梳理。

19,这些地头蛇往往具有很强的政治影响力,很多人说县政府充当了这些地头蛇的保护伞,但是其实实际恰恰相反,基层政府的运行仰赖于和这些地方势力的合作,没有这些地方势力的合作基层政府是寸步难行的。

20,举个例子:政府如何在负债的情况(这是常态中的常态,大部分基层政府都是入不敷出的)下推行基础设施建设?只能交给这些“值得信赖”的地方势力,并承诺日后还钱。毕竟基础设施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钱的需求往往不断涌现,实在还不上钱了怎么办?只好拿一些“不良资产”抵债咯。国营商场资不抵债,低价卖了;周边农业用途土地给你改成住宅卖了。这时候商场员工闹事,或者土地上的农民不搬家怎么办?只好组成一支“民间暴力组织”来清收这些资产。这就是地头蛇的崛起路径。

21,至于为什么欠债,以及为什么欠债还要建设基础设施,政府官员关心的是他们在任期期间的政绩,因为这是影响一个人职业生涯最为关键的因素,而这种政绩往往需要大量的钱,政府没有这么多钱就去借钱。此外,很多外部性强的工程成本也大部分由基层政府承担了,比如高速公路和高铁等,基层政府花了很多上层政府该花的钱。

22,政府说白了就是几间屋子几座衙门,这是一个县长是爹还是黄老爷是爹的问题。

23,上文提到的县城经济中心的转移事实上大幅度削弱了这种“皇权不下县”的情况,很多新区政府由省或者市级政府直辖,极大的破坏了县城这种利出一孔的政治生态。

24,另外领导由干部部队向公务员部队的转化和国考省考政策的实行都有效的给县城地方势力起到了“掺沙子”的作用。

25,其次,很多县城的大家族的后代不愿意待在县城,而是前往大城市当“卷王”,或者直接出国。这导致权利没法顺利向下传递。 “家族传承吾辈责”的都是其中比较差的一批人。

26,基于上述原因,地方势力其实是处于快速衰败的力量,他们终究会被时代所淘汰。

27,县城的人际交往是处在一种比较原始的弱肉强食的阶段;这极大推高了人们在社交中的交流成本,这往往是大城市人们无法理解的。大家都是看人下菜碟,谁开的车好,谁身上带的奢侈品多,谁具有政治资源;谁说话就有分量,谁就能获得尊敬。

28,县城的人文环境很糟,大城市的人往往认可人人平等的观念(你别笑,你真的认可),县城的人际关系,往往只有两种:你比我强和我比你强。这就导致为了不被欺负,你必须发出“信号”来表明自己混得不错,也就是好车之类的。

29,这就导致县城的人往往将大量资源投入到这种“面子消费”上,也就是所谓的“汽车是农村核武器,可以不用但是不能没有”之类的言论的原因。

30,这还有个副作用,这种单一价值观的环境会影响人的价值观,导致消费主义和躺平主义盛行。穷则“躺平主义”,富则“消费主义”,这两个是一体两面,都是单一的价值观和人文主义匮乏的结果。大家活着都是给别人看,而不是为了自己而活。

31,随着大量年轻人在大城市定居,下一代的价值观形成时期就会避免这种影响。所以中国的单一价值观和人文主义匮乏的问题会随着大城市“落地户”的增加而减少。 “躺平主义”和“消费主义”在未来都会大幅度缓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