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高中生文笔比知名作家都好?
看了近百个回答,答的都是结论,即知名作家文笔一定比高中生好,高中生只懂堆砌词藻,没有思想,欠缺阅历,却没有人写明得出结论的过程。
为何堆砌词藻不好,又为何可以从堆砌词藻,看出一个作者没有写作经验?我以为,这个问题不回答,题主的问题就没有被回答。
首先要说明一点,文笔首要甚至唯一的标准,就是准确。
「杯子在桌子上」比「杯子放在那里」要准确。这是描写的准确。
一个农民进城问路:「你好,请问知乎大厦怎么走?」就不准确。换个方式:「老乡,我打听一下,知乎大楼怎么走?」就相对准确。这是对写作对象身份的把握准确。
「张三是我的朋友,他最近喜欢上一个姑娘,每天都想见她。」就不准确。「张三是我的朋友,他最近喜欢上一个姑娘。姑娘在咖啡店打工,张三每天下班后,都会绕一大段路,从咖啡店门口路过。」就相对准确。这是对叙述角度的把握。我不是张三,我不能知道他心里怎么想,只能看到他怎么做。
这些都是写作的基本功,也是一个写作者,在长久的写作训练以后,自发形成的写作本能。一个作者,只有做到准确,其笔下的人物和事件,才可靠,才可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以上文的张三为例,过一百年,一千年,人们看到一个男孩绕路经过一个女孩工作的地方,都可以看出他是在暗恋她。
但是一句「他天天想见她」,就面目可疑。哪怕作者把这想念描写得天花乱坠,如日月不可摧折,如山海不可倒转,这想念本身也没有在读者心里发生。
小说情节多是编造而成,然而小说也有其内在真实,这真实就来自作者对文字的准确应用。只有在文字准确应用的基础上,文学思想、文学审美、文学技巧,才得以建立。
「XX低垂着头,眼里落满星光,微微勾起嘴角……」倘若一篇小说以此开头,我看完这句,就该合上了。合上的理由是作者对文字的把握,没有达到我阅读的最低标准。
「低垂」一词,除非描写植物,才具有柔软、丰盈之褒义,用来描写动物或人的肢体,皆暗示情绪低落,比如「双手低垂」、「脑袋低垂」、「上半身低垂」。
既是情绪低落,那么后面眼里的星光,嘴角的笑,就有些莫名其妙。倘若他情绪并非低落,那么正确而且准确的写法,应该是「XX低下头」。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词藻堆砌的最大害处,是有损描写的准确,一个「低」字明明足够,但因为「低垂」看起来更有说服力、更有文采,于是就悍然使用,全然不管是否合适。
那为什么越是新手,越容易词藻堆砌,追求一语惊人呢?原因其实是不自信。由于对文字的力量所知甚少,于是每写一句,都心里暗暗发虚,生怕下笔寡淡,被人识破自己文字虚弱,于是就筹谋划策,绞尽脑汁,用优美的词藻,给文字做滤镜。
其实文字是否精彩,并不在一字一词之得失,而在气息,在句势,在段落,在整体。只有抵达准确的文字大军,才能离开创作者,静默着走过时间,孤独地面对一个又一个挑剔的读者,不曾落败。
名家不是无能力做繁复的描写,而是小说乃生活之外的事物,志不在还原生活。名家都会裁剪现实,只余关键而且必要的描写。小说家,尤其是现代小说家,绝不会程式化的,第一段交代外貌,第二段交代心理活动。
「一想到你,我这张丑脸上就泛起微笑。」
这是王小波写给李银河的情话,这句话同时交代了说话人的心理活动及外貌……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