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靠刷题,申论靠什么?

发布时间:
2024-08-31 22:34
阅读量:
38

申论63到82分!靠这48条!

很多同学申论裸考五六十,准备几个月依旧五六十,然后就开始相信“申论玄学论”。

其实不然,申论不像行测,它上来就有个门槛,如果一直没有越过门槛,没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引上道,则一直低分徘徊不前。

如果你和我以前一样,申论60多分怎么也突破不了!不如就从我这篇分享开始吧!我可能写不出机构老师或者营销号那种目的明确,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文章……

但我分享的都是我这一年的实战经验积累!第一视角的做题方法和避坑指南!多余煽情背景就不说了,我总结了48条申论学习技巧!

看完觉得有用,双击屏幕点个赞就好~


下面进入正题:

申论这一科能总结的简直是太多太多了。从材料阅读到答案提炼,从题型类别到答案逻辑,每一个点环节都很重要!总结起来有48条建议,供大家参考:

1、预判答案主旨和结构。

要知道具体找什么。

是找问题,还是全面地找,这就是要做的预判。

带着脑子做题,审题时猜一下答案是什么样子,这样写出来的答案才能对得上题目,所以要把自己带入题目,避免出现读材料过程中忘记找什么 。这一步可以帮助我们预判答案的逻辑和结构。


虽然我们想的不一定对,但是过程很重要。


经过思考后材料就是为我所用,不是被材料牵着走,而是牵着材料走。即使不对也没关系,回到材料验证即可,有一个思路引导自己。


如果考场上想, 时间一定不够用想要考场上时间够用,就要让这一思考变为惯性思维。不管平常做题还是考试,拿到题目都有思考的习惯,考场就无需花费更多的时间。


此时无招胜有招,内化在血液中,就是扫地僧的水准。


2、带脑子抄材料

材料中可能会直接出现“看起来”有用的信息表达,但此时不可一股脑儿地抄,更没有必要纠结怎么去选择。


带上脑子去读材料,分清讲的是同一件事还是不同的事,要不要分层,要不要取舍,这才是合并同类项的真正含义!


3、标点要重视

(1)分号和顿号:

表并列,前后可能都有答案,你凭什么只写其中一个呢?

不能漏要点啊。


顿号是关键词群,要么本身是答案, 要么其后的总结词是答案。

比如......、......、......等管理,管理就是关键词!如果没有总结词,可能关键词群就是关键词,直接抄。


(2)引号:

A.不是每个引号都有用,但通常情况下,引号会引出比较关键的专有名词。

比如“文化例外”“配额限制”,可以直接抄!如果没有更好的词做总结,就用专有名词(俗称规范词)。

引号要占格,最少占两格,如果字数紧张,可以部分引号和字占一格。


B.小细节:有时题干会出现带引号的词

比如谈一谈对“网络新一代”的看法,材料中有对“网络新一代”的解释。

此时先说“网络新一代”指什么,然后再谈看法。

在题干中出现了带引号的专有名词,恰好材料有解释,则简要带一下,可能占 1-2 分。


C.总结:带引号的词重点关注

第一种是出现在材料中,表述专有名词,与题干直接相关,可以直接作为答案,第二种是带引号的专有名词出现在题干中,恰好材料有对其的解释, 答案也要先解释,占 1-2 分。一般先解释,再继续往下说。


4、有人说话的地方就有答案

网友等百姓群众、媒体的观点一定不可忽视,别拿百姓不当人。


凡是引用某人说的话,那么就一定要精读,引用的话里面90%都有得分点。


关于引号里面的内容,如果不是一个人的观点和态度,那么就看这个引号里面的内容是不是表意明确、是不是直接能被我们摘用,如果不能的话就要去文中找对它的描述或解释,而不是选择跳过。


5、材料转换答案——表达技术上的转换

经典的例子:问的是存在哪些问题。


材料里给出的信息是“产业园同时也需要加强对产品质量安全的监控、保证商业质量”,也即给出信息属于对策的范畴,那么就可以转换为“产品质量监控体系有待完善”。我觉得这就是表达技术的魅力吧,同样的内容使用不同的语序或者语法来呈现,就会是崭新的侧重点。


6、材料转换答案——反面联想的转换

经典的例子:问的产业园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


材料说的是“培训的内容缺乏针对性,缺少xx、xx等知识”,明明白白说了这是“内容”上的问题,那么有了“内容”就要有意识的去联想“形式”,在答案呈现时就可以先说一个“培训流于形式”,再概括内容上的不足。


7、材料转换答案——多角度思考转换

有一丝可能性都不能放过,除了“答案”,重要的还是从答案表面看出题目的本质,以及推出这些答案的依据是什么,依据除了原文材料信息,还指逻辑思维。正着思考,思考答题结构和方向;反着推理表达。


8、材料转换答案——必要性的转换

对时代背景的介绍不可忽视,时代的要求可以转换为必要性的表述,如这个必要性可以成为综合分析题里面的缘由部分。


9、材料转换答案——特点和优势转换

题目问的是做了哪些探索。

显然是问做法,但是又花了一定的篇幅在讲主体本身具有的特点和优势,这一点不能忽视,可以转换为“以…的优势发展…”。


10.对“主要经验”的理解

“经验”是指可以复制的、普遍性的举措方法。


这是一种概括,也是一种抽离。还要注意,“经验”一定是人的做法,不要与效果和特点混淆。


“主要”是指有概括、抓重点、主流。

细枝末节也仅仅只是锦上添花而已。所以很具体的做法,比如xx计划、利用xx资源等等就可以不写了。因为它们不是普遍的、可以直接拿来用的经验。可以延伸到“教训”题目。

语法上使用了过去式的时候多表示是效果、结果等等,所以不用写,与经验做法无关可以不写。延伸一下,注意材料语言的时态,是过去时还是将来时。


11.逐字逐句、选择性的提取信息

题目里要的是“特点小镇建设的意义”,而材料里“新型城镇化是增添经济发展动力、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大平台,关系现代化全局大战略”,这一句话咋一看似乎就是题干里面要的意义,但是注意这讲的是新兴城镇化的意义,不是题干里要的“特点小镇建设”的意义,这是我老爱犯的错,要记住时刻返回题干的要求,对比着去筛选。


12.有变化的话要体现出变化的前后

18年国考真题也有这个考点。再如“从‘要素驱动’转化为‘创新驱动’”,就不要只写“创新驱动”,而是要写明从什么转为什么。


13.理清材料结构

任何一个段落,无非就是总分、分总、分分、并列等结构。理清材料自身的结构有助于我们抓要点。先把逻辑理清,再在这个基础上抓核心关键词。


14.层次区分上要细心

分清是浅层的效果还是本质的得分点,“追根溯源”。

读材料要区分什么层次要点,什么是无关紧要的效果表述:

一看形式,“为了”“以”等词;


二时刻想到材料的主题。


典型例子如:题干问的是“应对新常态的主要经验”,材料给的是“为了实现企业高效的执行力,D公司在其内部进一步xx(具体措施)”,这里应该也写上“打造高效执行力”,虽然这一点咋一看上去像是后面种种具体措施的目的、所要达到的效果,但是它也属于应对新常态的一个层次,所以要写上去,不可以忽略。


15、要点整合

哪怕是信息较为分散,同样内容在不同的段落里都多多少少有涉及,那么也是可以把它们放在一个层次里面里。在材料里分布距离的远近和篇幅多少不影响我们对要点的整合,重在内容。不要以为隔得太远、分布在不同的段落,就把它们都各自列成要点,只要是内容上相关、可以归为同一个层次,那么就可以归成一个点,毫无问题。


这一点做不好的话,要点的区分度就比较低。

而这个问题出现的本质原因,还是对于材料结构的逻辑分析不够清楚。


16.“发展过程”问的是过程、进程、流程,所以要按照先后顺序进行提炼和呈现。

问的是不同时间点某个事物的本质,且关于本质的关键词也最好是原词呈现。


17.重要的数字也可能成为要点,且出现比例的话一般需要反映在答案里。


18.材料里面正负面信息交叉着出现的话,答案的呈现要作出区分,泾渭要分明,问题就是问题,意义就是意义,优势就是优势,价值就是价值,千万不能按照材料的顺序交叉写。


19.若是提到了两个及以上的案例,则需要一一的提炼信息,避免漏要点,因为换案例或者换场景的话,一般都说明信息点不一样了。


20.材料信息点全面很重要,但是思考清楚信息点之间的逻辑层次也很重要,把材料体现的逻辑层次和题目意图相结合,再反映在答案里面。


21.信息点要除重

答题范围不可能有大范围的重复。即使两道题是针对同一个材料也不用担心,就当是第一道题不存在,主要还是需要立足题目意图做题。除重的关键在于,一要眼睛里看清楚题目要的是什么,二要脑子里想清楚要的是什么,然后再对比是不是应该写在答案里。


22.例子怎么处理:


A.事例型材料:

看到一个例子先不要着急,申论举例子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先说总结、再说例子或者先说例子、再总结。

案例虽然一般都不用规范的语言(什么叫规范呢,规范就是指你可以直接写入答案的词,你能直接写张奶奶夸公园建设好么?不行啊,你最多可以把它转换为“人民满意度高”),但案例的前后可能会有总结,这时总结句就是重点。

比如,满师傅去逛牛街,逛了很久之后,最后出现街道居委会主席总结到“牛街就是民生一条街,融入了民族文化”,则得到的启示是牛街注重民生和民族文化,例子前后若有结论性句子,重点看结论句。


另一种是如果没有总结句、用不上首尾句原则、用不上“有人说话的地 方有答案”的时候,记住例子是由“人+事”构成的。即: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揭示了什么道理(思路)。比如孝明帝派专家王景投入资金。


B.数据型材料:

如果数据前后有结论,那么这个结论是重点;如果没有结论性句子,看到数据代表“多少、大小、高低、快慢、增减、比重”,是一种结构、一种趋势,不要太过执着的关注具体的数字。


C.如果某个段落里讲到了对策和意义

还有一个典型例子,那么和主题相关、篇幅较大的例子就叫做典型例子,而典型例子一般都要提一嘴,是采分点。


D.如果某个段落里有2个及以上数量的例子,且篇幅都比较短,那么它们是用于验证前面内容的,并不典型,此时重点看之前的总结句就可以了;没有总结句的话就要概括提炼。


23.不是所有修饰性的词都应该删掉


要把握重点所在,比如以下两句注意体会:

对XX的AA进行…→AA是重点,示例:对部分已经被破坏的城市河流湿地进行回归自然的修复。→以回归自然修复被破坏的河流湿地。


以XX的AA去…→XX是重点,示例:以更具时代感、互联气质的品牌印象去赢取更多年轻用户的心。→以时代感、互联气质赢得用户。


24.答案要点的详略、宏微由材料的性质来定。

如王景治河一题中最好立足材料自身的关键词来组织要点,比如说清楚是什么工程,显得内容很丰富充实,而且这本来就是个例,不像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问题那道题涉及比较宏观,因此据此说是什么工程也是可以的,并且也可指出工程关键词,这样才能体现方向正确而且内容完整。


25.关于审题时对作答范围的锁定

(1)“根据”、“依据”、“结合”、“阅读给定资料 X”>>都说明范围就是材料X了。


(2)“材料X中提到了”>>说明范围重点在材料X,但要兼顾全部的材料


A.对于(2)情况里这类范围不定这类题目,只有北京和四川常出。


这类题可以放在最后做,先做范围比较明确的题。比如第一题根据资料 3-5,第三题根据资料 6-7,最后只有资料1-2,可能资料1-2 重点看。

其他材料如果有关则看,如果无关则可以不看,因为做其他题目时已经做过了,知道材料讲的是什么。如果想先做这类题也可以,根据主题进行筛选,该题说主题Q,故讲Q的段落才是重点查看的段落。


B.总结:

第一种方法,先做范围明确的题目,剩下的材料是重点看的,即使有交叉 也不怕,因为其他材料已经看过了,有关系则看,没有关系则不看;


第二种方法,先做该题, 根据主题词筛选,可以看材料是否有关于Q的问题,有关的材料则看,无关的材料则不看。如果忘记了材料,可以直接看答案。


26.申论的材料一般能够起到暗示作用

材料是自带逻辑的。比如第一个自然段在说一个方面、第二个自然段在说另一个方面等,按照自然段的顺序理顺就可以看出逻辑。


所以复习时做完题要有意识的去顺理材料的逻辑,就像我在资料分析那帖子里说的那样。

解题过程比答案更重要,做好了过程的话结果就是自然而然,不要只是注重答案~答案本身不重要,关注解题思路。


考场上是去迁移,而不是默写。


27.遇到陌生的题型

陌生题型不明确该写什么的时候,就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进行作答,本质上是综合题,不需要太担心。


28.作答思路和答案关键词的关系

有思路,但是找不到关键词,这是伪命题。之所以能够成为关键词,必须符合自己的思路。


例如我想让你做一件事,我会告诉你做这件事的思路,有了思路就是按图索骥,“图” 更重要,思路是思维导向,有了思路没有关键词,可以反思是不是思路出错。


可能不是找不准关键词,而是写不准关键词,表达不精准,说明概括不准确,需要多练题。


申论不能只是停留在想的层面,一定要用笔和纸写出来。在合理范围内允许大家的答案和参考答案不一样, 在阅卷规则中每一个词会给出 2-3 个类似表述,参考答案只是其中之一,个别词和答案不完全一样很正常。


29.关于申论市面上答案不一致

(1)这个问题很尖锐,但不能回避。

出题人给出的阅卷规则通常是词,并不完整,所以各个机构要将这些词整理成答案,在整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表述不完全一致的情况, 但核心词汇是一致的。


(2)答案本身不重要,解题过程比答案更重要。


现在的答案是结果, 这个结果已经产生,明年不可能考同样的答案,每一年的答案都不一样,即使把答案背下来也没有用。重要的是明确答案如何得来,做好过程,结果自然会来。关于答案无需过度纠结,随着阅卷规则越来越多、越来越完善以及教研的深入,会不断对答案进行调整,


30.关于分类:

(1)从题目要求来说,不是每个题目都要有层级。

如有的题目只要求“有条理”,此时只需要标清序号。但是从提高自身能力的角度来讲,以真题的申论材料而言,无论是否要求分类,材料本身逻辑性很强,如果在不要求分类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将材料理顺,对于 自身能力的提升非常有帮助。不要仅仅停留在写出答案,而是要将题目“吃透”。


(2)如果出现“分类、分别、种种、归纳、层次分明”等要求,则答案需要分类,将总结词前置,写出层次感。材料本身就有逻辑,因此同做题时不能仅仅停留在答案本身,还应梳理出材料的逻辑来,最好是做完了题后在细细的整理出逻辑思维导图来。


(3)如果题干没有要求分类,但自己分了类,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只是会多花费一些时间。


(4)是否所有答案都需要写出总分结构:要求分类,就可以写总分结构;不要求分类,的话,分条罗列即可。


(5)找到要点后不知道如何分类:

通常来说,一般从自然段的顺序可以看出分类依据,一个自然段讲一个方面(材料较长的可能 2-3 个自然段讲一个方面),出卷人出的材料有逻辑顺序在其中。


(6)材料不要求分类的话,就不用刻意合并(因为我们可能会在合并的过程中遗漏要点),简单粗暴按照 顺序依次罗列即可。


31.何时才需要推导?

需要看题干,如果要求答问题,且材料中给出问题,则无需推导,直接摘抄关键词,利用关联词来组织答案,或者直接列举进答案。


但如果题干只给出对策表达,没有问题的时候,此时需要推导。同理,如果题干要求写对策,但材料中都是问题,此时需要由问题推导对策。


即找不到想要找的要素,需要将已有的要素推导为需要的要 素。但是要注意推导的要素之间一定是有关联的,不要盲目的乱推。


32.不要写假大空的“官话”

现在的材料都很接地气,所以只要不是大土话,一旦符合题意要求,那么就是属于规范的表达,就可以写进答案。公文题的表达也是这个要求,不过只是套了个公文格式,表达上和其他小题没有大区别。


33.找问题:

A.看直接标志词;

B.遇到了对策,可以反推对策;

C.数据、案例中出现了不好的内容,也可以概括归纳;

D.问题的原因也属于问题,也要把符合题意的部分写出来;

E.问题的表现也是问题,当然是要写的,比如它说“感到压力大,表现 为失眠,记忆力衰退,容易紧张、焦虑和抑郁。”,那么这里的“表现为”之后的内容也属于我们要找的“问题”,不能因为认为在举例说明表现而忽视这些采分点。

F.问题是负面、消极、不好的,无论直接摘抄、归纳、反推,写出的答案都应该是“名词+负面的形容词”,如 XX 差/不足/缺乏等,即表述出来应该有“问题”的样子,也应该是负面的,这是为了追求表达的完善。


34.材料范围跨度很长怎么处理

如三则以上,那么就意味着材料中的要点可能就表达得比较啰嗦、不好找,需要概括归纳的点比较多。如果材料较长,可能是用“废话”堆积出来的,暗示材料案例、数据较多,需要适当概括归纳,要做好概括的心理准备。


35.细抠材料的结构和逻辑

申论材料没有哪一句话是多余的,就更不可能出现多余的段落,每个字每个句子都是在向我们传递一些信息,平时练习时就应该细抠材料的结构和逻辑,否则的话我们就会在考场上纠结要不要写某个点,就会觉得可写的东西太多或者可写的东西几乎没有。


比如15年黑龙江申论的第一道价值20分的小题,题目让概括M 市政府在推动 PX 项目的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 ,给定材料第一段的内容是:“PX 的中文名称叫对二甲苯,一种芳烃类化合物,是石油化工产业链中的中间产品,是 纺织服装、塑料制品等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原料之一。


客观上讲,PX有一定毒性,但毒性要比苯小很多,与食盐和酒精相当。” 大致一看感觉像是在客观的描述PX项目,与政府行为无关。也会有人因为写了“政府应该引进无毒原料,从源头保证项目的可行性”等观点,但是实际上这一段是背景介绍,说明 PX 虽有一定毒性,但是又甩锅说这一种毒性很小的化合物。意外之一就是在说明 PX 项目本身没有问题。那么如果出现了问题,就应该从政府自身方面找原因。这就是这段背景材料告诉我们的信息。虽然得不出采分点,但是却可以给我们定位答案内容提供方向。


36.分析推导多用同类词

当我们需要分析推导时,由于我们自己想出来的词具有主观性,所以为了最大限度地接近阅卷规则、保险起见,类似的意思多使用几个词。如拿枪打鸟,拿机关枪扫射比打一枪打中的概率更大。


如写“政府缺少诚意、耐心、责任意识,搪塞敷衍”,多写几个词提高命中率。再比如“但直至 3 月 30 日......‘交上朋友’,说明反应迟钝、 反应慢、不及时、反应滞后。


37.答案和题干的表述要统一

比如14国考的小题,让概括造成社会心理方面的“缺失”。虽然材料中没有解释“缺失”,但这个“缺失”在题干里打了引号,说明这个词汇很重要,那么就应该要注意答案的表述方式要和题干对应,答案尽量与题干表述一致。


比如“XX 缺失”。之所以不表述为“问题”,而是表述“缺失”, 说明出卷人希望答案尽量和题干对应。


总结一下就是:如果题干给出一个很特别的词汇,则需要考虑答案表述是否需要与题干保持一致。一般题干没有废话,字字珠玑,都是经过出卷人千思百想写出来的题干。


38.答案呈现技巧——“v+n”句式

答字数限制严格的题目,多用“v+n”句式,也就是动宾结构的词组。


“动词+名词”。

如“促格局优化”、“解二元结构”、“避农村衰败”、“祛城市病”、“创幸福生活”、“迎时代需求”、“重稳健和核心竞争力”、“致…”。


尽管材料里可能不是这样给出的,但是我们可以有意识的这样去提炼,而且对于一些表达比较日常化、修辞化,咋一看难以提炼的材料,也可以采用v+n句式。


39.“以n+v”句式

“名词加动词”,“以新技术、新理念复兴传统经济文化”


40.“adj+n”句式

“多次数”、“长时间”、“高成本”、“高要求”


41.“等”概括

并列部分太多,或者例子太多的时候,用“等”来概括。


42.“…导致/致…”

要重视对因果关系的呈现,如“娱乐至死导致道德、法律、文明被抛弃”;

这是对问题和负面影响的一体化呈现方式,如“因生猪数量不明,致按养猪数交纳治污费等村规民约落实不力”


43.《申论十二式 》我的方法总结,可以参考学习


44.笔记怎么记?

记好申论笔记应该“记大、记小”。

A.“记大”:记大的结构、大的知识点,例如老师一节课讲了三个部分的内容,三个大 的知识点。

B.“记小”:要记录在每一个大点中老师重点强调的方法技巧,或者是易错点、难点, 要用自己能够看得懂的话进行记录,记“人话”,不要记自己看不懂的书面语。


45.小题老是超字数或者字数不够?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件事,那就是:实际上出题人早就设计好了字数,规定的字数在严格意义上是够用的,我们注意字数或不注意字数都是没有实质性的用处,只要把该写的都写了那么基本上字数不会出现问题。


如果超格子了,有两种原因:

审题跑偏,不该答的答进来了;

要点表述不够简洁。字数是一个结果,不是一个过程,应该从这两个方面着手。


46.多思考出卷人是如何设计题目和材料

我们可以想象成实际上在原材料中有这些采分点词汇的(也就是总结词),但出卷人把这些词删去了,然后让考生自己总结归纳,所以就成为了概括的难点。


47.瓶颈期怎么办?

学了很多很久的人,的确会遇到瓶颈期,那么这个时候我个人觉得把过去做过的题拿出来练练思维框架图、重新整理和总结,分析分析材料的逻辑结构、写写段落大意,或是我们的新突破口。不要只是一味的前进、做新题,思而不得不如学也,拳头只有缩回去才能打得更远。

48.觉得好难怎么办?

每当觉得难的时候就是学到新知识的时候,就是进步的时候 ,就是提分的时候,所以咬紧牙关继续学吧!

全文完,希望我的分享能够帮到大家,在公考路上少尝一点申论的人间疾苦……

OK!其他不要,觉得帮到你了,双击点个赞!



更新!!!


全文共计44588字!共计90页!

申论80+六年沉淀,体制内笔杆呕心沥血之作!

内容较丰富,深度读完预需15小时

建议点赞收藏,以免走丢!

引言

相比较考生对于行测模块复习的积极主动,很多公考者对于申论模块却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复习,只是稍作复习甚至裸考申论的考生大有人在。

我将其对待申论复习的态度概括为“鸵鸟三不策略”,即不愿意、不主动、不负责。

申论,作为与行测模块分值比重相当的模块,考生普遍复习出现这样的情形,除去考生自身原因之外,还主要由申论模块的特点所决定。

1、单篇申论练习耗时长,难分割。

一般来说,一套申论题目时间多在两个小时。不同于行测可以分模块专项复习,科员利用碎片化时间复习。申论复习往往只能整体作答,个把小时左右的碎片化时间往往难以有效利用。

2、答案正确与否难量化。

不同于行测模块几乎所有题目都有明确的答案可供考生自检自测。申论模块在官方不会给出类似标准答案的情况下,考生只能依靠各家培训机构,各种培训老师给出的参考作答去自己揣摩判断。这种本身缺乏权威且仅为一家之言的参考答案往往先天难以获得考生的认同和信任,特别是在考生质疑参考答案的情况下。考生甚至难以判断究竟是自己的问题,还是参考答案的问题,这种情况也削弱了考生学习申论的积极性。

3、复习效果难量化。

不同于行测模块,考生可以通过真题模拟,可以通过各个模块的正确率变化来检验自己的行测复习效果。考生对于申论模块往往难以有效自检自测。甚至即便是复习误入歧途也很难有效发现,这种看不到提高希望的复习也影响了考生的积极性。

4、基础先天不足,问题积重难返。

很多考生多年以来缺乏阅读习惯,多年不读书,怠于思考,积累下来的学习弊病表现在申论复习上就是积重难返。像有些考生,从小学到大学毕业,基本上作文从未及格过,指望有限的公考复习时间去提高考生多年欠缺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的确不太现实。

作为一名公考资深人士,我将申论复习之道系统整理成文,帮助那些在考公路上摸索前进,甚至被某些学渣老师误导的公考人。但之前受制于工作的压力、家庭的事物以及我个人学习,个人时间几乎所剩无几,以至于承诺过的申论文章也不得不一拖再拖。

目前,我梳理了一下基本申论模块写作思路,预计整个文章大概包涵十二个子模块。

当然了,不排除我在写作过程中,又有新的思路增减,姑且先不严谨命名为《申论十二式》,希望能够对于考生复习申论有所帮助。

当然了,本人向来对于这些我考过的东西比较懒惰,能不能坚持下去拿出符合我要求的精彩文字作品,我心里也没有底。如果写出来的东西不能够让我自己满意,我宁可不发出来降低我的水准。所以希望喜欢我文章的考生能够积极给我鼓励,让我有动力和积极性能够坚持下去!!

第一式:“剑宗”与“气宗”

看过金庸小说《笑傲江湖》的朋友,一定会对华山派剑宗与气宗之争印象深刻。其实,在公考申论模块,也存在着“剑宗”和“气宗”之争,即做题与阅读之间的关系,哪个起主导作用的问题。

剑宗——申论做题技巧派。目前公考培训领域主力派系。该派系强调做题技巧,迷信做题技巧。通常认为只要掌握熟练做题技巧,就能实现申论质的突破。如同华山派剑宗,强调剑术招式优先,以剑驭气。很多公考考生目前重点学习的技巧即为做题技巧。考生听过一些公考培训的课程,多数也是从做题技巧入手的,重点讲授做题技巧。

气宗——申论阅读技巧派。目前公考培训领域小众派系,以至于该派系一般不为人所知。该派系强调阅读技巧,认为做题技巧无外乎是阅读技巧的延伸。通常认为只要掌握熟练阅读技巧,题目自然可以轻易化解。如同华山派气宗,强调内功修为优先,以气驭剑。但相比较做题技巧而言,阅读技巧的提升却并不是一个立竿见影的工作。因此,考生很少能从培训中学到阅读的技巧。

在我看来。两派之争都过于偏颇,无论是阅读还是做题技巧都是应当重视的,不存在哪派压倒哪派的情况,也不限于阅读技巧和做题技巧两个方面。

如果按照重要性及学习的难易程度划分,鄙人把公考申论复习要点做一个排序,应为:1.做题技巧;2.阅读技巧;3.文字书写及表达;4.相关背景知识。

做题技巧最重要,最容易提高的非做题技巧莫属,否则也不会有如此多的老师都侧重于这个部分。这部分内容包括归纳概括题如何材料定位,如何寻找第一关键词、第二关键词,如何根据题目字数及分值要求,合理调整作答等等等,此类技巧均属于做题技巧范畴。

学习做题技巧的优点在于快速,考生可以快速对申论做题有个整体的掌握,最容易学业最易学。但缺点就在于,由于该技巧本身缺乏对文章材料的关注,往往将技巧高度抽象化,沦为很多考生听得懂,但不会用,用不好的屠龙术。

二、阅读技巧

这种技巧学习起来,相比较做题技巧难度要大一些。主要难度在于很多考生不良的阅读习惯难以纠正,以及阅读量的先天不足。

我接触过的一些公考考生,由于常年没有阅读,甚至是低端阅读、零阅读,阅读基础先天不足。概括起来就是三宗罪:阅读理解差,阅读速度慢,阅读习惯不良。

很多考生一段文字读过之后,最多只能看出字面意思。就连小学生都应当掌握的归纳段意的能力都严重欠缺,这种先天不足不是朝夕之间可以弥补的。再有,阅读速度不够。只能一行一行地阅读,略读、扫读等技巧完全没听过。甚至,很多考生阅读习惯非常差。曾经听有人对我说,他如果不小声读出声来,文字内容甚至根本无法入脑。

文字书写及表达

这部分内容也是考生无法快速提高的部分。包括文字的书写水平,卷面的干净整洁程度,这些都是能够轻易培养出来的吗?实际上,对于已经二十几岁,大学毕业的考生来说,这部分水平基本上已经定型了。除非极有毅力的考生才会专门花时间去慢慢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否则,纵然你妙笔生花,但落笔如同狗爬,你的申论分数也很难理想。

至于表达的深度,也是如此。许多词汇对于考生而言连听都没听过,或者是即使听过,从来没有使用过,这种情况下,能寄希望考生在考场上使用出这种深度的词语吗?

相关背景知识

这部分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说,基本上用处不大。例如,那些考乡镇、考一些偏远落后地区职位的考生而言,要求他们能够深度掌握相关背景知识显然是强人所难。但对于考发达地区、考高级别职位的考生来说,这部分内容将成为决胜的关键所在。

在做题技巧、阅读能力相差无几的情况下,作答内容的深度将成为高级别公考生竞争的关键所在。当然了,对于某些题目来说,相关背景知识影响力不大。

例如对于某归纳概括题目,知识点的选取完全来自给定资料,这种情况下,考生对于相关背景知识的了解就无法为此道题目的作答增加分数。而对于某些题目,例如材料完全无对策作答内容的问题对策类题目,完全比拼的就是考生的相关背景知识,这个时候这个因素对于申论分数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说了这么多,只为告诉广大公考生一个真相。申论涵盖了如此多的方面,有的相对容易学,容易提高,有的很难学,很难提高。但是很多考生都听到各种公考神话,什么一个月零基础上申论上八十,什么掌握了体制内的声音申论就能高分等等,都只是忽悠傻子的把戏罢了。

不是你们不可以相信,而是在这种博傻的游戏中,已然完成了考生的分层。那些头脑简单、智商先天不足,愿意相信这种不靠谱宣传的蠢货们,将注定成为被忽悠的对象,注定只能是公考的庞大分母罢了。

第二式:材料阅读的三才剑法

1.三才剑法第一式——重视材料

要求考生从材料中提炼观点信息并相应作答是申论考试的首要原则。公务员考试选拔的是基础公务员职位,而非领导职位,目的是通过考试选拔出适合机关工作的初级公务员,而非领导干部。

因此对新入职的公务员而言,首要的要求是具备相应的信息采集及决策执行能力,而非创造性的领导工作能力,因此申论考试要求考生具备初级公务员所应当具备的分析执行能力,而非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体现在申论考试中,即为要求考生注重从材料中归纳、总结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起来就是任何考生,面临任何材料,无论之前对材料内容是熟悉还是陌生,都不能脱离材料去答题,所有题目内容全部包含“给定资料。。。。。”,可见答案从材料中来的重要性。

2.三才剑法第二式——有针对性阅读

由于申论考试材料内容洋洋洒洒大概六七千字,如何迅速提取有效信息,成为公考申论能力的一个重要考察项目。在此,我们主张一定要先看题目再进行初次阅读,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而千万不要急于抢时间阅读。

试卷下来,扫一眼看看题目说的大体内容,然后花5分钟时间分析试题的要求,特别是对于试题中要求精确定位的试题,要格外注意。例如“根据给定材料**”“结合给定资料中的具体事项”,一定要在阅读前就定位清楚。

3.三才剑法第三式——提炼段义或寻找关键词、关键句

对于绝大多数的考生来说,即使做到了有针对性地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同样也会遇到在面临遇到问题时不知所措,表现在将大量时间浪费在无谓地重复阅读材料内容上。(很多考生在申论考场上的表现就是,找不到答案就回头再阅读材料,如果还找不到,甚至还要从头到尾去阅读材料,试卷翻得哗哗作响,造成大量时间的浪费,不仅毫无意义而且还干扰了考生的心态。)这也是绝大多数考生在答申论试卷时的普遍状态。实际上,绝大多数情况下“过度”阅读不仅是没有必要的,而且还会造成考生内心的焦虑,不利于冷静地解答问题。

在此提示考生,在进行首遍阅读时,可以以尽可能简短的几个词或一小句话标注该段的段义或是勾画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这样的好处就是在资料中进行深度阅读寻找答案的时候,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但对于需要深度阅读的段落(主要表现在相关题目设置及分值上),这种程度的做法就远远不够了,还需要学会提取隐形的要点,在未来的申论考试中,这部分能力将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成为申论最关键的区分因素之一。

例1.山西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工业生产基地,承担着保证国家能源供应,保证矿工安全,保护资源和环境的重任。在长期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了多、小、散、乱的格局。从煤炭整体开采水平上看,年产30万吨以下的煤矿占到70%以上,其中15万吨以下煤矿占到了60%。

具体来看,在资源回收率方面,中小煤矿平均只有15%。据测算,这意味着开采一吨煤要浪费6吨的资源,每年破坏资源20亿吨,每年因为煤炭开采造成环境总的损失大约有300亿元。在矿难方面,过去平均每年10人以上的煤矿事故有13起,其中乡镇煤矿占到70%,乡镇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相当于国有重点大矿的17倍。因为开采秩序混乱,很容易滋生腐败。据煤炭和税务部门估计,前些年,山西煤炭实际产量在8亿吨,而每年的报表产量只有6.5亿吨。也就是说,每年有1.5亿吨左右是逃脱了监管的“黑煤”,每年流失税费百亿元以上。这些问题不仅有损党和政府的形象,有碍国家的能源安全,也使山西省付出了高昂的成本和沉重的资源环境与生命代价。

2008年9月2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实施意见》,正式启动煤炭企业全面整合重组。省政府提出,到2010年底,全省目前的2598座煤矿将压缩到1500座以内,兼并重组整合后的煤炭企业规模原则上不低于年产300万吨,单井生产规模原则上不低于年产90万吨,这也意味着将压减现有煤矿60%以上的规模。

【我的分析】

材料1分3段,每段的段义或关键词、关键句就在文章当中体现,比较好找。第一段关键句“形成了多、小、散、乱的格局”。第二段关键词是“资源回收率、矿难、滋生腐败、流失税费”。第三段关键词是“压缩规模”。概括材料1的内容就是,由于多、小、散、乱的格局,表现在资源回收率、矿难、滋生腐败、流失税费等方面,所以要兼并重组压缩规模。

例2. 发达国家并非生来就是“世界上食品供应最安全的国家”。类似的“食毒时代”,他们也经历过。1906年2月,美国长篇小说《屠场》面世,揭露肉联厂工人非人道的劳动状况,“本想打动公众的心,不料却击中了他们的胃”。

从腌肉车间里取出的猪肉常常发酸,就搓上苏打粉,去掉酸臭味,经过化学处理,需要什么颜色、什么香味、什么味道就能有什么颜色、什么香味、什么味道,然后卖到自助午餐柜台上去。”“凡是已经腐烂得再也不能派任何用场的臭肉,连同地面铲起的渣滓一道,用来制成罐头,或者剁碎制成香肠。已经生霉发白没人买又运回来的食品,用硼砂和甘油处理之后,又作为原料重新制成正品。”据说,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白宫边吃早点边读这本小说。看到这令人作呕的描述,总统大叫一声,跳起来,把口中尚未嚼完的食物吐出来,又把盘中剩下的一截香肠用力抛出窗外。《屠场》导致美国肉类食品消费和出口急剧下降,瞬间引发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卫生的强烈关注。在舆论压力下,美国国会当年6月通过了《纯净食品和药品法》《肉类制品监督法》,由此逐步进入了食品安全管理法制化的时代。

1927年,美国农业部成立了一个新的下属机构:食品、药品和杀虫剂组织。1930年,该机构名称改为“食品药品管理局”,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FDA。和FDA一起在联邦层面上负责食品安全的,还有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农业部下属的食品安全和检验局、动植物卫生检验局等机构。20世纪以来,美国政府陆续通过了近20部重要的食品药品监管法律,赋予FDA更多的职权。对于被查出问题的食品,FDA毫不手软,生产商和销售商都会受到处罚,且要花巨额费用召回相关食品。

【我的分析】

材料共三段,我们发现逐段提炼段义或寻找关键词、关键句显然没有必要。第二段的最后一句话是一个关键句,概括起来关键词就是“法制化”。第三段第一句话是关键句,概括起来关键词就是“成立机构”。结合上面材料2的内容提到的他律,我们可以提炼出材料3的段义,即强调他律,从颁布法律和成立专门机构两个方面进行他律。

例3.“她们太没有责任心了,上班的时候还玩手机,聊天,哪像我们呀。”陈青头一扭,提高声调对着李婉芸说,李婉芸笑了笑,不做声。

这是条小小的商业街,有可供歇脚的长凳,时近黄昏,“70后”陈青和“90后”李婉芸在此聊着天。街外,由于植被稀少,工业园区被巨大而又沉闷的灰色笼罩,灰色的天,灰色的厂房,身着蓝色和浅灰色工装的女工们来来往往,货车和摩托车四处穿梭。这个工业区的高峰时期,曾工作和居住着8万人,但随着企业部分产能的向外转移,现在只有3万人左右了。人群的聚散,青春的过往,10年前就来到这里的湖南人陈青是目睹者,就连她自己,也是几进几出,换厂、结婚、生孩子,在生活中,她以家乡为据点,在工作中,她以这里为据点,两边穿梭,沉默又坚韧。

去年刚刚高中毕业的李婉芸是新一批的落脚者,她说她也认同陈青对她们年轻人的看法,但时代不同了,现在的选择多多啊,年轻人可没有那么好的耐性,绝大部分人的志向并不在那些单调枯燥的生产线上,不愿干了就走呗。像她这样的年轻人,如今已经成为她所在城区外来务工人员的主流。这个庞大而年轻的外来工群体的归依,正在给中国社会的发展提出越来越现实的挑战。

来自湖北荆州,现在在这个工业区一家外资企业打工的一名李姓男员工说:“我们四周是高高的围墙,还有铁丝网,戒备森严,好像监狱一样,连上厕所都限定时间,平均一天要工作12个小时以上。”已经在广州打工7年的小王,今年25岁,也在这家厂里上班,他的话语里藏着许多无奈:“你看我们的厂房,条件好着呢。可是,一进车间,所有人就失去了名字。工人密密麻麻地坐着,工作的时候根本没空说上一句话,得死命盯着手里的活,稍微一放松,零件从你眼前滑过,钱就从你眼前溜走了,因为我们都是计件工资。最近我总是想起卓别林的经典电影《摩登时代》,有时我会想,我们是不是和电影中的夏尔洛很像?没有多少人真正关心我们!”但是,这家厂的厂长助理王先生却说:“现在的年轻工人,已与他们的父辈不同,并不满足于做工挣钱。他们大多受过初中以上教育,对自由、个人尊重越来越重视,如果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马上就会跳槽。企业如果不能有一批长期忠诚的骨干,企业壮大和职工发展都很难谈得上。”

一项调查显示,当下国内仅有1%的人愿意做工人。有人评价道:“中国的工人获得了美国《时代》周刊的认同,却没有在中国获得普遍的认同。”在一些人的眼中,中国的工人,现在基本成了流水线操作者的代名词,是不需要多高技术的作业者。劳动力,不仅仅是生产要素,更是一个有着喜怒哀乐,有着梦想和追求,有着家庭生活的活生生的人。他们不仅要安身立命,他们也要有尊严,甚至还要——抬头仰望星空。

诺贝尔奖获得者、印度著名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在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国家中,经济发展是必然的事情。相比较于经济的发展,更为重要的事情是让更多的人——尤其是普通人,能够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显然,这句话同样契合中国的实际,中国工人,需要时代的认同,需要社会的尊重,还需要有发自内心的骄傲。

【我的分析】

材料2主要是通过事例来提取段核心,纵观材料2的5个自然段,发现逐段提取段意没有太大的意义,结合题目设置要求寻找工人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可以提取出:1、缺乏耐性、不能忍受枯燥的流水线工作;2、缺少尊重和认同,要求自由和尊严。

第三式:材料阅读四大技巧

1.重视首末句

文章讲究起承转合,因此相当一部分的材料都能从段落的首句或末句找到段落的大意或中心思想以及关键词、关键句,而这往往成为材料的关键。

例1.在城里公立小学开学的9月1日,张老师的打工子弟学校也开学了,在垃圾场边的平房里,18名学生走进了简陋的教室。同是小学教师出身的李某夫妇创办的“行知打工子弟学校”,则在一片荒芜的菜地里迎来了求学的孩子们。最早的一批打工子弟学校就这样在有志之士的努力下艰难地生存了下来。这样的学校数量有限,仍有众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不知道哪里有学上。

2.重视关联词

很多时候考生要懂得分清材料文意表述的重点,通常时候材料中会用一些“因果关系、转折关系、递进关系”来阐述段落的真正意义,这种方面的能力其实是和公务员行测考试中的“言语理解”部分一样的,都是要求考生应当具备的。主要的关联词有“因为……所以,虽然……但是,不但……而且,然而、同时、于是、其实、还”等等,通过这些关联词,可以寻找出材料内容的关键词或关键句,为解题指明了路径。

例1. 第二届中国食品安全高层论坛上,某市食品添加剂行业协会的名誉会长P先生认为;食品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如果不讲良心,任何环节都可能出问题。该市食品研究所技术总监M先生认为:食品企业应当将自律提到很高的位置,但在中国的现实环境中,不能把食品安全的“宝”,全部押在从业者的良心上,还应该强调“他律”,以真正实现食品安全。

  1. 专家C认为,从资源综合利用角度而言,单纯强调单位矿井规模并不科学,对于这种政府主导的资源整合,除了在法律层面需要商榷外,更要在操作中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建立起双方认可的准入和退出机制,特别是在补偿方面要做到充分、合理、及时。
    3.重视同义词或近义词
    申论考试的第一类题,往往就是概括题。做这类题除了按照题干要求精确定位段落之外,就是要通过寻找同义词或近义词来寻找答案点。
    出于提高考生区分度角度,很多时候,题目设置者不会就问题的原词而在题中原词重复的,而是会通过变换成同义词或近义词来增加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掌握了这一点这类题就很明确了。
    题目一:
    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概括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过程中出现的几种主要争议。(15分)
    【我的分析】
    首先,要求概括出煤炭整合的争议,很显然这是一道典型的概括题,既然是概括,就一定可以从资料中找到相关的答案线索,注意不要脱离材料,按自己的理解去概括。
    其次,题目中没有对此题答案范围进行精确定位,例如“给定材料题**”,那么就要从更大范围去选择,显然是增加了试题的难度。
    再有,题目要求概括争议,如果在材料中仅仅以“争议”这个词反复出现,显然题目的设置过于弱智,缺少区分度,那么为增加难度,出题者一定会进行相应的同义词或近义词变换,考生在寻找之前就应当做到心中有数,而不是就争议而只找“争议”。
    事实上,那年的材料中,先后用了“质疑”、“担心”、“商榷”,都是“争议”的同义词或近义词,只要看穿了出题人的这一点计谋,那么这类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4.重论点而轻论据
    之前在我们中学时代学习写议论文时都学过用论据来证明论点,也学过说明文的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这些知识对于申论考试也是十分重要的。表现在材料中罗列的众多文字,我们应当用我们中学学到的这些知识来帮助我们化繁为简,去粗取精。
    例1.下面是某网站最近发表的谈关于公共文化教育的文字:当前,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许多城市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城市生命线似乎脆弱得不堪一击。一场不太大的雨雪就能让城市半瘫痪,居民的家也不再是安全的港湾,劣质建材散发着致癌的毒气,劣质缆线成为埋在家里的地雷,泄露的燃气就象身边的火药库,噪音公害仿佛幽灵般游荡的杀手;热岛效应闷得我们大汗淋漓,沙尘暴刮得我们泪眼迷离;逢雨必涝正成为中国大城市的通病;一向被视为“最安全交通工具”的电梯也频出事端,社会上甚至将其作为“凶器”的代名词……我们正处在一个高风险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城市灾变几如脱缰之马。
    【我的分析】
    这段内容我们可以轻易从首句找到关键词“问题”。后面洋洋洒洒的文字,我们发现无外乎都是为了说明前面城市出现的问题的,也就是说这些都是举例子的内容,相比较论点而言这种纯粹的例子是不重要的,我们在阅读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只需扫过即可,不需要精确阅读的。
  2. 目前,全省重组整合煤矿正式协议签订率达到98.5%,兼并重组主体到位率达到96%。2009年全省煤炭产量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一是煤炭产量逐月逐季增长。一季度月均3667万吨,二季度月均4966万吨,三季度月均5810万吨,四季度月均6000万吨以上,全年完成近6.2亿吨;二是在需求减少的情况下,煤炭行业经济效益保持稳定,对财政的贡献率继续提高;三是煤矿安全生产形式趋稳趋好。煤矿事故起数下降40%,原煤生产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0.328,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3。

【我的分析】

这段文字,从三个方面论证重组整合之后的效果,分别是产量、效益和安全。至于其后的文字都是为说明论证这三个方面而列的数字,我们精读时候可以直接跳过不看。

全文共计44588字,共计90页

完整内容已更新,需要联系我个人简介VX

更多可点击:全网公考最强秒杀技巧!

我是李sir,体制在编7年,150分上岸,行测申论均上过80+。

这些年,对公务员考试科目略有研究,现将个人原创技巧心得整理发出,同时也会在闲时持续更新相关内容。天下苦机构久矣,我将站在不同的视角,带来不一样的提分体验,带众考生脱离苦海。

常识正确率低于50%的进!常识不用记不用背,学会技巧直接到80%正确率,全文分为9个章节,43页,32948字!

点击阅读:《行测常识逻辑黑魔法》

暂未上传知乎,在我朋友圈有部分内容。该题本与《常识逻辑黑魔法》配套训练。

逻辑填空要上80%正确率,不能凭借简单的语感,更不能仅仅依靠简单的代入法,需要技巧!10秒秒杀!话不多说,以下50道例题,都是我精选出来的经典真题,涵盖国考和各地省考。

如果你没时间做错题集,那么这就是总体性的逻辑填空易错点清单,算是帮大家节省点时间少走些弯路!主要集中介绍的技巧为主,提供常见的思考方向,并不一定是唯一的突破口,大家可以在平时做完逻辑填空之后可以代入正答看看能不能收获其他的思路。

全文12688字,共计21页。

点击阅读《言语理解23个秒杀破题技巧》

片段阅读常常爆冷,让不少人崩溃,怎么才能提高片段阅读的速度和正确率?在诸多眼花缭乱的绚丽技巧之中,各有千秋。在我看来最有效的秒杀技就是——从设问角度切入秒杀。全文9921字,共计27页,深度读完需3小时。

点击阅读:《片段阅读秒杀技巧》

全文19816字,共计37页。此文为《片段阅读秒杀技巧》的补充,不提供试看。

加强削弱题型在逻辑判断板块占比半数以上,考试难度也相对较高,算是在判推板块的拉分题型!

它不像演绎逻辑,有明确的推理关系和过程,突破口并不好好找!这类题的论证里有很大一部分只能通过方法改变论点的可信度,是无法证伪。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遇到题干很少让我们去推翻,而是让我们去削弱或者加强。

但莫慌,这类题都是有规律的,一旦掌握和熟练了规律,加强削弱题型就一点也不难。只要按照步骤和强弱程度逐步推导,很快能选出正确答案。

点击阅读《一文讲清加强削弱》

定义判断一直错,一定有哪个地方出了问题!那么到底是哪里呢?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只有从真题里发现其奥义!通过对真题的梳理,厘清定义判断中用到的技巧和易错点,找出实质上的提分点!全文共计15页,9550字!

点击阅读《定义判断100%正确率的11个技巧》

资料分析速算法方法讲解

涵盖资料分析全部技巧,后续将录制课程,不提供试看。

“得速读者,得行测。”这是我考公一直秘而不宣,自认对付行测行之有效的技术。现在给更多同学分享。

一来,就是想行善积德(呵呵,正面能量);二来,知识改变命运是个真理,即使不是每个人学会速读后都能够考上公务员,但至少速读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未来更多更快地吸收知识营养,更好地建设个人和家庭、工作和事业。

速读除了提升理解能力外,更重要的是争取时间。对于行测来说,比别人多一分钟的时间都不得了。如果每题比别人快10秒,120题就是1200秒,那就是20分钟!

点击阅读《行测速读的秘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