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哥们”的古文真的是“非也,兄台”吗?

发布时间:
2024-08-29 18:47
阅读量:
13

“不是”是一个语气词,起一个缓冲作用。

现实中我们说“不是,哥们”,有一点怀疑、打量,然后思考这个问题怎么应对的意境。

它不是表达否定的意思的,是现代人圆滑处理问题而产生出来的。

因为你遇到问题,直接说哥们会显得很硬,加了一个“不是”,就有一丝丝把对面带入自己的立场的感觉,显得自己在情在理,对方不好挑刺。

比如说“不是,哥们,这好像是你占道了”。

所以对应的“不是”,肯定不是“非也”。

古人其实是有类似这种语气词,起个呼应铺垫作用的。

比如我们学过《岳阳楼记》,范仲淹说到岳阳楼的景观,就来了一个“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这个“若夫”,可以翻译成“看那”或者“遇到那”“像那”,但其实这个词就是个起势的语气词,不翻译也完全没关系,它不过是为了让引出后面的景观描写显得更有舒服力罢了。用“若夫”增加了一下幽远感,好像有在思索沉吟。

用语气词进行铺垫说话,有这样的传统。

但是“不是”却是现代人发明出来的,不是不是的不是,而只是借了这两个词,对对方进行语境的带入。

所以本身不是要把现代话翻译成文言文,而是要找到一个古人类似这样的表达。

也就是用一点点好像有否定语气的词语,把对方带入自己的语境。

这个词还真有,叫“已矣哉!”

“已矣哉,国人莫我知兮”。

“已矣哉,归去来”。

翻译的话可以翻成就那样算了吧,但不翻译也没关系。也就是一个语气罢了,恰好是把人带入自己语境中。也是有那么一丝丝沉吟怀疑、打量的意境。

不过“已矣哉”的“已”太强烈了,去掉,只用“矣哉”就很符合“不是”的语气和意境了。

“矣哉?哥们”。

差不多有那个意思了。

但是这个哥们,在这样的语境中,到底要对应怎样的称呼才合适呢?

哥们是一个有一定程度上调谑的称呼,在这里虽然口气上叫的哥们,其实一点也不含糊。是在审视对方的问题呢。

所以词语用的是敬词,意思却未必恭敬,似是而非。

用“兄台”代替“哥们”肯定不行的,兄台是一个切切实实的公认的敬词,是非常正经的平辈相见时,行礼的称呼。不能表达似是而非的恭敬。

在这里哥们的意境是我叫你哥哥,但你根本不是。

所以应该用“仁兄”或者“尊兄”“余兄”之类。我叫你哥哥,可是你要掂量掂量,你真是我哥,我是要跟你讲理咯。

“矣哉,仁兄”,就是“不是,哥们”的意境。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讲的是意境,而不是切实的翻译。

因为语气的妙用,并不能完全靠翻译表示出来的,还要心知肚明。

你遇到一个不讲理的人,你说“不是,哥们”,他管理三七二十一,乱拳打死老师傅,你都根本没法讲了。

个人浅见,不正之处还请见谅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