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刀大赛里“日式寄一半”是什么原因?

发布时间:
2024-08-28 08:26
阅读量:
45

锻刀大赛是一个带有专业属性的综艺。这类节目好玩的一个点就是,它有时候就像个照妖镜,或者高情商的说法叫“试金石”。

它能把人的专家外衣,专业伪装给“不经意”地剔除掉,还原其水货本色。

几乎每一期都有刀匠号称从业十几二十年,然后在赛场上左支右绌,丑态百出。什么把手烫了,忘了淬火,不会用液压机,不会用动力锤,忘记比赛要求,不会粘刀柄,刀歪了,又掰断了……

让人不得不怀疑,这些家伙连犯低级错误,是怎么在这一行干这么多年的?

所以让水货们下功夫去查一把异域武器是如何制作的,有哪些讲究,岂不是要了他们的命?

可能有些人真的干了十几年,但为什么水平不高呢?是因为他这十几年都在进行低水平的重复劳动,给街区、小镇里的熟客打点鲍伊猎刀、餐刀、匕首、剁刀他可以,

或者有些人弄点样子货,就是摆在墙上那种也行。这也是锻刀大赛的又一个定律:搞花活死一半

不下功夫提升刀刃质量,反而雕刻花纹或者搞个金光闪闪的护手,功夫用到这地方,他不死谁死?

类似情况不只在打铁这一行,很多行业的所谓专家、教授、大师,伸手一掂量:得,都是二把刀。

——————————————————————————————————————————

突然有许多水友点赞和评论,我看了一下,部分认同的大家的看法。

节目组号称越来越不当人,为了节目效果,净整些大活,比如从一些根本不适合制刀的破烂上强行提取钢料来做,时间又很短。

做不好正常,做得好才不正常

这个说法有道理,但问题在于每一期四个刀匠,有三个摆烂,至少有一个还是不错的。

我们几十期节目看下来,最终对决时,总有一个脱颖而出,从两坨翔中选一个不那么臭的交差,这样的情况还是不多的。

用同样的设备,同样的材料,还是有人可以的。更别提还有十九岁,二十出头的小刀匠惊艳四座。

同样是老资格,同样干了十几年,为什么有的人行,有的人不行呢?

抛去那些纯粹混日子的,其实大部分刀匠也不能说懒惰,该干的工作一点没少,也可称勤勉。

但为什么就不行呢?

老生常谈:

1.没有从舒适区走出来。从来没有在比较极端的工况下工作过,从来都是慢悠悠地、按部就班所谓慢工出细活,从来没有想过如何优化自己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精准分配工作时间。

2.掌握一定专业技能后,不再精进,不再提升。

就像一个厨师,就会那么几十道菜,再不学新菜品,试验新技法;最终成了一个厨子。

一个理发师,不学新发型,不会新技巧,最终成了一个剃头匠。

一个老师,不钻研新教材,不学习新理论,最终成了一个教书匠。

老百姓安身立命的本钱就是自己掌握的专业技能。不想办法挖掘专业深度,拓展专业广度,总是强调客观阻力,总想万事俱备,一万大刀乐想拿回家,那就是痴心妄想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