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时期没有把高丽统一了?

发布时间:
2024-08-09 17:48
阅读量:
14

明初最有实力和意愿去灭高丽的皇帝是朱元璋,但他在高丽的问题上却有三个致命顾虑。

第一个就是他的老战友在高丽全军覆没。大宋辽阳行省平章关铎、潘诚当年三次攻入高丽境内,第一次是试探攻击,第二次攻占平壤,第三次攻占开城,但龙凤八年正月在开城被袭杀,这支塞外最大的红巾军野战兵团全军覆没,仅有潘诚一部残兵退回辽东。虽然朱元璋跟关先生没啥来往,但好歹当初都奉的是小明王的旗号,打的是同一展宋字大纛,而且关铎转战万里的战绩也确实不俗,朱元璋是能看到眼里的。洪武六年,朱元璋给高丽国王的信中专门提到了这事,并归纳了他知道的关铎兵败的原因:“在后关先生那波男女,不理法度,只要贪淫,以此上他也坏了。”但这真的是关铎兵败的真正原因,或者说是朱元璋所了解的关铎兵败的原因吗?不好说。但无论如何,高丽干掉辽东全伙红巾军的战绩在这儿,不由得朱元璋不重视。

第二个是隋唐宋辽金元这近千年的攻击居然都无法彻底解决高丽(?)的历史包袱。虽然我们现在知道,高句丽和高丽不是一个,但是中国古代长期认为二者是一致、起码也是顺承关系的,甚至大清懂王因为这事把东北的法理都快让出去了。隋唐从开皇十八年到总章元年接茬打了七十年,还饶进去一口隋朝的江山最终才灭了高句丽,结果灭国第二年人那边遗民就开始了复国行为,以至于唐朝不得不在几年之后再把高句丽的末代国王放回辽东“以安余民”,结果人反手就联络当地大小反王准备搞把大的,唐朝的安东都护府丢的不明不白,隋唐灭高句丽的投入产出不成比例,甚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力。王建的那个高丽也不遑多让,辽丽三次大战不仅让高丽刷出了文武双全姜邯赞的七字ID,还把原本在大同江的国界线收缩到了鸭绿江,打了一通啥都没落着反而丢了江东六州。蒙元威风凛凛气吞八荒把高丽弄成了征东行省,但仍然不得不委于高丽自治。再加上大宋的辽东军团在高丽团灭,虽然朱元璋早年读书不多,但细数双方的战争,中原王朝居然没有占得什么便宜,明朝虽然大,可也没有一个铜钱是多余的,要不要赌一把没必要。

第三个是朱元璋心目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我一直说,朱元璋头衔里那个政治家的含金量是非常非常高的,基本上宋辽金元明七八百年里他自称第二没几个敢说第一的。他制定的对北元的征讨方略最大特点就是一步一个脚印,就洪武五年浪张了一次还崴泥了,这也让朱元璋在北方的军事行动显得非常保守,我们后世看上去只要踹上一脚就会轰然倒塌的摇摇欲坠的破屋子,朱元璋居然沉得下心从洪武五年熬到洪武二十一年,而这还只是他的第一步计划,大规模开发山后故地是洪武二十六年开始,恢复河西走廊甘州以西部分是洪武二十八年开始,才开始。所以在蒙古问题没有彻底解决之前,即便再恶心高丽,朱元璋也一定会压着火气等下去的,就像他在洪武六年对高丽国王说的那句话一样:“我征恁呵,明白征恁,胡人赶的远去了呵,五年征不得呵,十年征。”你先别急,等我弄死蒙古了我再弄你。

所以就想楼上首阳说的那样,朱元璋长期以来对高丽有一种不切实际的错误认知,他老觉得高丽随随便便就能抽出十万兵马入寇,真要是打起来肯定是辽东一片齑粉、山东山西北平直隶全力支援才能稳住战局,那么大的阵仗万一蒙古人乘虚而入从北边策应了怎么办?所以必须先弄死最主要的岭北鞑靼,然后再考虑高丽。而辽东那种几乎无人区一样的现状无疑加剧了朱元璋的这种怀疑,所以你看朱元璋晚年安排去守边的儿子,小小的辽东居然挤了仨,那不是为了防高丽难道是用于对付朵颜三卫的吗?再加上高丽那边在崔莹倒了之后实权派李成桂对明朝的恭顺态度,也让朱元璋不再追求用武力方式解决东北亚问题,李成桂让高丽换身朝鲜,成了大明的桑丘,自然更没有理由和必要去“统一”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