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乡镇经济是怎么运行的?

发布时间:
2024-08-09 10:13
阅读量:
16

最近去了趟乡下,按理说乡下是隔三岔五定时去的,但是这次去的感受明显更深。

一个上千户的村庄没有一个正经的小卖部,很多小卖部只有5毛的冰棍,到了大路边的小卖部买雪糕,老板说他们有高档次的雪糕,两三块一根。嗯,高档次。

我认为,判断一个地区经济是否较为繁荣的关键特征,就是这个地区有没有小饭馆。

注意,是小饭馆,反而不是大一点的饭店。很多偏远的乡村也是有饭店的,但是平时不做饭,办事的时候预约酒席。

小饭馆或者烧烤摊需要大量的人流来养活,而这些人流来自收入稳定——至少是收入暂时稳定的工薪群体。每顿饭都下馆子,那得多有钱的人啊。

乡下的源头性收入来源,无非就是种地——一年只有一两个月有收入,打工——附近的乡镇企业往往有淡旺季的冲击,分包政务工程——也是有活就干,没活歇着;

所以乡下人早就养成了这样的消费习惯,这个月有收入,就多花一点,下个月没有收入,就少花一点。米面油是固定的支出,蔬菜买便宜的。只有有了收入的时候,可以考虑割点肉吃。即使是这个营养水平,比起杂粮不能管饱的八十年代,那也是天壤之别。

在这样简朴的消费下,农村人居然也可以用十来年的时间积累3-5万,甚至是十来万的钱用于办大事。

几千块钱就算是很大一笔钱,属于大事。如果说城里的教育成本是做出来的,那么对于农村人来说,孩子的教育费用、逢年过节的宴请那就是十足肉疼的固定支出。不过现在村里孩子也极少了。有孩子的家庭甚至需要每天接送孩子去十里地以外的村庄上学。

买了冰箱、空调这样的东西,依然属于极其快乐的消费。那种开心的感觉是城里人不能体会的。城里人可能一样贫穷,虽然买个冰箱空调往往也就他们半个月甚至十来天的工资,还是稳定的工资而已,但是他们宁可把钱放到房贷上而不是改善生活上。

因此生病是村里人最大的威胁,生一次大病,一切就完蛋了。当然对城里人其实也是如此。尤其是在房价跳水,无人接盘的现在。从前城里人得了病,卖了家里的房子,搬出去租房子住,这个家庭的经济至少能延缓下来。

刚需,什么刚需。即使是刚需的房子也有储蓄的性质。城市里的人生了大病,遇到大事,就卖掉自己的房子出去租房子住,一个家庭的经济就能因此延续下去。

但是现在的家庭都是高位接盘,房价下跌给他们带来的痛苦,不是一句“刚需嘛”就可以解决的事情。现在很多家庭只能硬着头皮还房贷。如果他们遇到生病或者别的什么大事,房子不仅不能卖而且要给他们持续失血,因为一旦卖掉房子,不仅血本无归而且往往还会欠一笔债务,根本于事无补。

断供断贷是唯一的下场。

从这个角度来说,农村虽然贫穷,但是经济更加稳健一些。另一方面,营养也不是很缺。

一个月三千块钱,这是什么富贵人家。天天下馆子,一个月八九百吃的也挺饱了。还能剩下两千多,还是比村里人挣得多。而且每个月都有,太牛逼了。

村里的大路边,曾经有无数的修车店,专门修大车,而不是小车——因为村里人开小车的少。现在这些修车店几乎没有了,连带着很多曾经相对繁荣的门面也门可罗雀。这是因为大部分卡车厂商希望进行规范的售后,便于自身提升质量,甚至后期也可以靠售后挣一些钱。但是大路边依然会有稀稀拉拉的修车店,外面有生了锈没人管的卡车,被扒下来的成堆的轮胎。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