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属事业单位转为企业,约 10 万人告别「铁饭碗」由事业编转为企业员工,将带来哪些影响?

发布时间:
2024-08-06 13:54
阅读量:
19

我以前国企那个单位,他的竞争对手在2020年之前就开始变相裁员。

人家变相裁员的方式,不是降你的工资让你自己走,而是搞了一个名堂:

单位提供创业基金给你,你出去,承包一个片区,跟外面的渠道商代理商一起竞争,能玩的,单位提供一定的基金支持,玩不了的,走。

谁玩得了,这些人在国企这种单位工作了一二十年,出去后怎么推销,怎么做生意,怎么拉客户,他们懂?

只能乖乖拿了一点补偿款,走人。


说回我以前那个稳定的国企单位,从2022年开始,单位就削减了原来的福利支出,比如原来的交通补贴,从基层员工到管理层,每个人每个月从400到3000不等的交通费,一刀全砍了;

然后是通讯补贴,也是一律全砍。

不仅全砍了,还要追回以前多发放的那部分。

在国企或者编制内任职,你经常能听到一个词,叫「多退少补」。

「少补」的情况很少见到,但「多退」就经常发生,也就是之前发多给你的,后面在你的工资卡银行卡上面直接扣掉。

当然,我以前那个单位,只是听一些同事说到,单位准备拿40岁以上的基层男员工开刀,因为这部分人还有20年才能退休,能给公司带来的贡献又非常有限。

具体怎么个形式的开刀,公司内外总是传得沸沸扬扬。

这是过去人们眼中非常稳定的国企,不是哪个老板的公司哦。

我在入职以前基本上是不会考虑到会有裁员降薪这种事情的,但事实就是这样发生了。


今年跟很多朋友聚会,他们都在谈到一点,就是我们这边的部分公务员,年终奖都发不出来,很多人都在抱怨,银行系统那边也是。

很多人都说从来没有这样。

正是因为从来都没有这样,才到处传得沸沸扬扬。


山东省事业单位转企业,10万人告别「铁饭碗」这事,我觉得一点都不奇怪。

材料里面也说了:

一方面,事业单位太多,涉及范围太广,必然从寻求保障走向抑制活力的反面,导致财政不堪负累,有点托不住了。而因为事业单位兼及生产经营领域,也使得诸多本该有活力的领域逐渐利益固化、社会板结化。
另一方面,求安稳的编内人生,也产生大量机构冗余、人员冗余,很多人宁可守着一个鸡肋般的编制,抱残守缺,躺在舒适区,也不愿去实现更多的可能,并不利于激发社会的创新和创造力。

我看到下面有一个回答说了:

那些慌张的都是没本事的人。

唉,我对这句话太有体会了。

以前在国企,每当面临人事变动,有些人就注定会成为牺牲品。

那些「有本事」的人,哪怕长期请假,工作不认真,经常旷工,这种事也就是一个电话交代一下就可以的。


最后说一个,如果你考上编了,有职业抱负,尽量争取升职,再不济也得跟领导搞好关系;

如果只是指望考上编后能「躺平」,指望一辈子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不愁吃喝的,那估计还没等你屁股坐热,该来的就会来。

我反正说了一大堆体制内离职成本很高的话,没人愿意听,还有那些鼓吹「宇宙的尽头是编制的」,去吧。

想想在里面稳定地工作了十几年,突然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以后没有「铁饭碗」了,要引入市场机制改革了,会有多恐慌。

人家把你工资降到2000,你还得拼命抱人家大腿,别不要我啊。

这就是稳定的工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