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遗址是不是动摇了中原文明之本?

发布时间:
2024-08-06 12:37
阅读量:
19

好多回答都不能让人信服!

这个要追溯中国上古史!

坦白说:中国上古史迷雾一片,但如果认真梳理,依然能找到很多脉络,其实我们永远无法用考古的方式去考证上古史了,推测只要合理,也可能还原历史真相!

一个线索就是神女瑶姬的传说,地点在湖北宜昌一带,瑶姬是神农氏炎帝的女儿!

和我们以前的认知不同,神农氏炎帝并不是源于中原,而是从湖北宜昌顺江而下到达洞庭湖平原的,然后一部分北上经南阳进入了中原,就是传说中的神农氏,一部分继续顺流而下到达鄱阳湖平原和太湖平原,即河姆渡人和良渚人。

神农氏十世而衰,其领袖叫炎帝,那就说明至少有十个炎帝,今天湖南、陕西、山西都有炎帝陵,这是对的。。

神农氏是游耕集团,这是我们以前最忽略的一点,我们会误认为农耕就一定是定居的,那时候的耕作技术其实还不支持定耕,肥力不够!

所以神农氏一路迁移游耕是合理的。

神农氏北上中原之后,首先应该兼并了燧人氏,即燧明国(河南商丘、周口一带),好从这儿神农氏和炎帝的称呼合二为一了。

(在班固的《白虎通义》里把伏羲、神农和燧人列为“三皇”,而轩辕黄帝被列入“五帝”具有很大的合理性,三皇的时代远早于轩辕黄帝。三皇还有一个版本是伏羲、神农和女娲,女娲的部落位于今河南濮阳和河北邯郸一带 ,可能很早就并入伏羲的部落。)

之后就一下子撞上了东夷集团,即信仰伏羲为始祖,以泰山为中心的一个游猎部落集团。

伏羲的时代远远早于神农氏,至少在8000年前。

此时的领袖叫蚩尤。

神农氏和蚩尤的战争十战十败,被驱逐出了中原,去了关中平原,即后来的周人。

战争的缘起也很简单,此时应是华北平原的九泽时代,陆化还没有完成,游牧集团和游猎集团其实不冲突,游牧主要逐水而居,“大野泽”和“大陆泽”为游牧集团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生存的空间,而游猎集团主要在林中,游耕集团的到来和游猎集团形成天然的矛盾,即神农氏要砍树烧荒,这就必然和游猎集团走向战争。

战争的规模很大,一路从山东打到函谷关,这就引出另外一支主角:轩辕氏。

轩辕氏是一支以嵩山中心的游牧集团,在神农一路溃败的过程中,战火一路烧到了嵩山一带。

(评论区对游牧有一定误解,认为游牧源于草原,其实游牧源于湖泊和沼泽,这儿才是真正的水草丰美,在天下九泽的时代,辽阔的华北平原上湖泊遍布,轩辕氏游牧在嵩山一带,是因为附近有上古九泽之一方圆数百里的“荥泽”,其实,中原,曾是游牧群体的乐园,随着华北平原的陆化,九泽逐渐消亡,游牧群体退出了中原,万马浩荡去了西北草原,这可以解释匈奴是如何形成的,匈奴本身就是轩辕氏的纯正后裔。汉时,北匈奴远遁,不知所踪,南匈奴内附,大部分转化为今天的山西人。)

郑州宣称为轩辕故里其实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轩辕氏和蚩尤随后也爆发了战争,也是十战十败,最后的决战地在涿鹿,就是涿鹿之战。

涿鹿之战被当做中国政治史的开端。

涿鹿之战被神话了,传说那天轩辕氏请来了九天玄女,狂风暴雨,又派应龙在黑水擒杀了蚩尤。

打开地形,涿鹿应为今天的河北涿州,涿州洪水的新闻你们都还记得吧叫,涿鹿不在平原上,已经到了燕山以北。

(根据评论区修正一下,涿鹿就是河北张家口涿鹿县,不是涿州,抱歉抱歉)。

所以战争的背景就是轩辕氏被蚩尤从嵩山一路追杀到了燕山之北,追到了绝境。

没有九天玄女,也没有应龙,大概率是因为下雨,蚩尤被山洪淹死了!这更符合历史事实。

轩辕氏侥幸取胜,战败的东夷集团一部分接受了轩辕氏的联盟,一部分不接受,被驱逐去了南方,洞庭之南的潇湘大地,和今天的苗瑶有莫大的关系,还有一部分去了西北,能理解为什么伏羲庙在天水。

这是伏羲集团的一次大流散,对中国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有很多湖南的朋友,我试图从好义热心的湖南人身上寻找那个传说中遥远的刚强不屈的三苗的影子,多少都有点,一天想到了伟大领袖,顿时恍然大悟!历史竟然如此暗合天机!

轩辕氏称黄帝,取代了炎帝,组建了轩辕氏、神农氏和东夷集团的联盟。

大联盟的地理格局应该是,河南东部、河北、山东一带属于伏羲集团,河南西南部和关中平原归属神农氏,河南西北部和山西归属轩辕氏,从此三分中原。

这种形成的人文边界今天既然能识别出来,比如晋语区和中原官话区的边界线,中原官话区和西南官话区的边界线。

理论上轩辕氏为帝,主祭天,即执掌神权,神农氏为后(取消炎帝称号),主祭社稷(大地),伏羲集团主兵和工(存疑,这一段我在《史记·黄帝本纪》中没找到确切的依据)。

轩辕黄帝被称为人文初祖是有道理的,他的确在中华大地上组建了第一个大联盟!

但轩辕黄帝并不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之前有伏羲代天立王,有燧皇,有娲皇,还有初代炎帝,但轩辕黄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中王。

江湖,以和为贵!

这个大联盟就是华夏集团的前身,华夏是后世给的名字,华指华胥氏,即伏羲的母亲的后人,夏指神农和轩辕,这两个部落是同源的!

(插入一下神农和轩辕同源的问题,即两个部落一个源于姬水,一个源于姜水,到今天依然没有历史学家指出姬水和姜水到底是哪儿,所以我就猜想一下,姬水和姜水都是指江水,即长江,长江在不同的江段叫不同的名字,神农和轩辕很可能出自同一个部落在迁移过程中的分化,轩辕可能比神农更早到达中原,到今天大部分保留在山西,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山西人和太湖平原的吴语区隔着一个中原,发音方式却极其相似,都保留了入声,且都有黏着语的残留痕迹,因为他们的祖先大概是从洞庭湖平原分手的,一个北上中原了,一个顺江去了江南,)

这个联盟建立了统一的文明规则,梳理几个点啊,语言:统一使用雅言,即现代汉语的前身,《诗经》《尚书》等都是用雅言写的。文字:甲骨文的前身其实应该来自伏羲的东夷集团。信仰:统一以泰山神袛作为联盟共同信仰。衣裳:和轩辕氏一样,都记得穿衣裳,别裸体,不好看。饮食:和神农氏一样,吃熟食,别吃刺身,影响智商。住宅:和神农氏一样,住房子,别住帐篷或者挖个地洞。婚姻:像伏羲的教导一样,一对一结婚,别乱交,别抢亲,给点彩礼!

接受这些规则的就是华夏,不接受的就是蛮夷!(所以日本人是蛮夷,他们吃刺身)

三个部落都有不接受这些规则的群体, 比如神农中的羌,轩辕中的戎,和伏羲后裔中的夷和苗。这些人脱离了华夏,成为华夏的对立面。

为什么会这样,补充一个背景:

伏羲集团是游猎,神农是游耕,轩辕是游牧,三种经济形态并存于中原,一直持续到始皇帝统一六国,把大部分人,都编户齐民了,在孔子时代的时候,游牧的戎人从山西到江淮也大片大片的存在。

这和轩辕黄帝的一个命令有关,即江河湖山属于上天,即不属于天子,也不属于某个个人,是公用的,这是一条文明律令,就是给放天下苍生一条活路,这个规则一直持续到1949建国才改变,读历史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大臣劝诫皇帝不要去游猎,其实是劝诫皇帝不要去占用公共资源,不与民争利,南朝大诗人,山水诗的创建者谢灵运是标准二代,家里耕地数百里,因为飞扬跋扈封山锁湖被皇帝判了斩头!这才叫违反天条。

这条律令造就了在四千年中国史上有大量的自由民,不被编户齐民,不纳税,也当然不用称臣于任何人。这条律令诞生了道教和土匪!

这就解释了郭沫若关于夏商周是奴隶制社会的观点不成立的原因,夏商周是有很多奴隶,但完全形不成奴隶制,恰恰是因为有大量的空间预留出来给自由民,这些自由民连臣民都不做,不可能形成奴隶制,郭沫若瞎扯淡!

说回大联盟。

这个大联盟不是一个政权,而是一个神权联盟,即谁负责祭天!

所以轩辕黄帝封禅泰山!

大联盟维持了没有多久,轩辕黄帝的孙子颛顼都帝丘,即今天的河南濮阳。

轩辕黄帝到尧之间,其实存在大量的世系空白,史记中也大量错漏,颛顼只是其中被记载的一位,其实轩辕黄帝的时代可能在6000年前,而不是历史学家所认为的4300年前。轩辕黄帝到夏之间,可能有接近2000年的历史迷雾区。

还有,轩辕黄帝到底是一个人还是和炎帝一样是个称号,有很多代黄帝,这个没办法考证,我个人倾向于有多代黄帝,到颛顼这儿,叫帝颛顼,不再叫黄帝,其中一定有很多因由,可能此时的大联盟不是那么好维持!

冷知识:从泰山到嵩山画一条直线,这条线恰好是500公里,就是一千里,这个线的中点恰好就是濮阳

有没有一种可能,颛顼既要去泰山祭天,遵循东夷集团的传统,还要去嵩山祭天,遵循他部落的传统呢

所以濮阳这个中间点就比较适合办公?

濮阳与菏泽一带即是上古九泽之一的“雷泽”,说明颛顼的的部落依然保持着游牧的传统,既然游牧,就大概率没有建城,仅仅是定居点。

从某种意义上,濮阳一带是中国最早可确定的政治中心,远早于后世的洛阳、朝歌和邺城。

颛顼时代进行了一次神学革命,就是“绝地天通”,从此切断了神与人之间的联系,这是颛顼在打压伏羲集团的信仰了!

神权联盟摇摇欲,此后2000多年不再封禅泰山。

到了帝尧的时候,改办公室到了山西,为什么呢?

说明此时的神权联盟已崩盘,帝尧已经到不了泰山了。

很简单,帝尧的接班人是帝舜,帝舜就是河南濮阳人,但帝舜是东夷集团的人,也是帝尧的女婿,帝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都嫁给了帝舜。

这是一种政治婚姻,帝尧嫁女,且嫁给东夷集团的人,无非是要维持大联盟。

但还是大权旁落了,帝舜把帝尧囚禁到山西,把帝尧的儿子丹朱流放到了湖北。

帝尧逊位代表了轩辕氏主导神权的时代永久落幕,轩辕氏在以后的中国历史中以匈奴的身份持续推动中国历史的车轮。

到了大禹,又把帝舜流放到了洞庭湖,这就是湘妃竹传说的来源。

帝舜是伏羲集团在涿鹿之战后的一次神权反杀,短暂而辉煌。

大禹不属于轩辕黄帝的后裔,也不属于东夷集团,他是神农氏的后人。但是却不是在涿鹿之战中溃败的那一支,是在洞庭湖平原一路顺江而下到达太湖平原的那一支。

所谓的禅让制就是大联盟中三个部落集团的神权争夺!

大禹的时代,华北平原的陆化已基本完成,近似于今天的海岸线也刚刚形成,所以禹定九州。大禹其实是一个时代的分界线,终结了一个旧时代,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所以后面的商和周在祭天的时候都歌颂的是大禹,且承认合法性来自于大禹,而不是来自于轩辕黄帝。

大禹的儿子建立了夏

注意:夏的君主都叫后,不叫帝

后是主社稷的神权祭司,可能并不拥有军事权,也不拥有祭天的权力,所以夏君主的权力极其有限,夏的统治范围也很有限,因为这种新型的王权形式并不被整个华夏集团所接受。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夏并不是轩辕黄帝所组建的三方大联盟的完整继承者,而是这个联盟的背叛者,夏仅仅是轩辕和神农的双方联盟,猜想不错的话,祭天权依然掌握在伏羲集团手里,因为泰山一直在伏羲集团手中,一般我们称呼帝尧、帝舜,但从未称呼过:帝禹,只叫大禹,大禹通过政变流放了帝舜,却未获得帝位,其子启所建立的夏王朝是轩辕神农两方与伏羲集团的决裂,在夏王朝持续四百年的历史中,不停遭受伏羲集团的攻击,比如太康失国,夏一度被消灭很多年,到了夏后期,在伏羲集团眼中,夏仅仅是“西邑”,即属于一个城邦国!

这就很容易理解夏朝的本质了

夏的统治范围在山西,但都城极有可能在洛阳,按照目前晋语区的范围,还应包含豫西北的新乡半部、焦作,安阳半部和鹤壁半部,并未统治整个中原,仅保留神权。

恰恰因为夏王朝的不完备性,催生了夏王朝的一个进步性的行为,就是开启了建城时代,建城的根本目的在于保卫夏的王,这种新型的王是极其不安全的,在整个华夏集团眼里,他不太合法。夏的王权到了周人的支持,但显然没得到伏羲集团的认可,相比轩辕黄帝和尧舜禹,夏并未获得普遍的权力合法性。

但从文明史的角度,夏是中国文明史上第一个王朝,即使仅仅是一个地方性王朝,因为城市是判断一个国家是否进入文明史的重要标志之一,夏朝开启了建城时代。

所以考古学家一直致力于寻找夏王城。我们需要的不是夏朝,而是需要夏王城,用来丈量我们文明史的长度。

商汤灭夏的本质不过是伏羲集团终结了夏的神权。

大联盟再次走向大一统。

不信去看看《诗经·商颂》,商颂里全程没有提到其权力源于夏,而是直接追认到大禹,这也是大家怀疑夏朝不存在的理由之一,其实是商根本就否定夏王朝的合法性,不代表夏不存在。

商拥有了神权,维持了四百年,被周所灭。

商王朝的本质是用极其暴力的手段维护神权。

注意:商的君主都叫帝,和夏不同。

说明夏商一直是并存的,商一直拥有祭天权,而夏一直只拥有祭地权。后面的周也是。

这里隐藏着中国历史里一条文化分野线,其实衍生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

周人就是涿鹿之战中被驱逐的神农氏后裔,其始祖叫后稷,后稷是轩辕黄帝的农业祭司,因为他们永久失去了炎帝的称号。

周灭商的本质也是部分终结了商的神权

为什么是部分呢?去看看《诗经·周颂》。

顺便说一下姜子牙,传说里姜子牙不得志的时候在朝歌杀牛卖肉,这显然胡扯!姜子牙的杀牛,但他是负责祭天的那个大祭司,被文王重用的原因是他掌握着朝歌的祭司集团,在反商的牧野之战中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就是打开城门。

朝歌城不是被攻陷的,是被出卖的。

其实周封微子启于宋,宋国为客,依然行使着祭天的权力,即天子礼。

周礼在陕西和豫西,商礼在豫东,并行了八百年。

到今天你依然能清晰的识别出豫东和豫西的人在气质上的细微差异,比如在豫剧中,豫东调就欢快高亢,豫西调就低沉忧伤,对比一下诗经中的周颂和商颂,就明白了。

顺便说一下楚辞,读屈原和宋玉的时候,如果你能想到神女瑶姬的传说,那种迷蒙空灵的文学审美,瑶姬神话就是楚辞的文学源头,是不是一下子就对上了。

所有的文学本质上都是地域文学。

说说神话,其实神话的本质是不平和不甘,比如瑶姬,未嫁而亡,她必须成为神女,朝云暮雨,方能化解我们的内心的不平,精卫也必须填海,缓解我们内心的不甘。

我们深深地被遥远的文化基因所左右,只是浑然不觉而已。

孔子是宋国公室后裔,后来在鲁国为官,鼓吹周礼,贬低商礼,也算了背叛祖先吧。

既然有人爱看,就多说几句。

孔子既精通周礼,也精通商礼,那么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孔子没说,我试着解答一下。

周礼的祭天以祭祖为主,所以端庄肃穆,核心是“敬”,主要是上香和熟食“三牲”,过程非常静穆!商礼不是,不但祭祖,还祭各类鬼神,核心是“通神”,不但现场杀牛杀羊,还一起跳舞喝酒唱歌,就是标准的狂欢节派对。《诗经·宛丘》有描写,“子之汤(荡)兮,宛丘之上兮”,就是在皎洁的月光下,一个美丽的巫女一个人在高冈之上翩翩起舞,有没有穿衣服,诗里没写!下边围着一群人在跟着节拍起跳狂欢,卧槽,这画面简直太美,秒杀一切现代歌舞艺术,商礼某种意义上和瑶姬传说一样,是中国艺术的绝对高峰!遗憾都遗失在历史深处了!现在的汉族就只会鼓掌……

不是很喜欢孔子,这个人不懂艺术。

祖龙得天下,其实不喜欢周礼,所以焚书坑儒,然后封禅泰山,这是伏羲集团信仰的复兴。

刘邦也不喜欢,不然儒生的帽子不会那么遭殃,一直到董仲舒写《春秋繁露》,把商礼的一部分天人交感的理论融入了周礼,这事儿才算定了 ,周礼和商礼在某种意义上合二为一,汉朝最大的时代特征是淫祀复兴,比如各地大建城隍庙,以纪念刘邦的部下纪信。

到了后世的程朱和陆王的鹅湖斗,无非是周礼和商礼的再次分道扬镳!借用一本小说的名字,就是《理智与情感》,这些东西依然是现代人深刻的心灵矛盾。

神农、轩辕、蚩尤,尧、舜、禹、夏、商、周其实不是政权更迭,是神权更迭,而且根据部落信仰的不同,他们的“神”也不一样,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上古神话极其破碎却无法形成体系的原因,很简单,他们本来就不是源于一个系统,也没必要形成一个系统。

好,说回三星堆。

神农氏到达湖北宜昌之前,是从哪儿来的啊?

打开地图就知道了,神农氏来自四川。

离开四川的叫神农氏,没离开的就是三星堆人。

三星堆为什么被毁灭呢?被谁毁灭的呢?

咱们接着梳理一下,神农氏、禹、夏、周之间是同一个族群的源流关系,那么三星堆人就必然在这个源流关系中。

四个猜想:

1,三星堆人就是神农氏出川时留在的那群人,独立发展的文明,那么,三星堆文明就相当于是中原文明的源头之一。

2,三星堆人是神农氏败退出中原后建立的文明,那么这本身就是中原文明的一个分支。

3,三星堆人建立了夏,或者禹本身就是三星堆人,这个猜想极其有趣,很多博主在短视频平台上倡导这个观点。其实挺合理的,这个角度,三星堆文明就本来是中原文明的一部分。

我个人倾向于这个观点,在上文的描述中,你会发现,大禹在中国历史上是横空出现的,他的祖系根本不在涿鹿之战三方中的任何一方,他的祖系和神农氏同源而已。

说说大禹治水,其实作为北方黄泛区的人,我一直以为大禹治的是黄河,我从出生经历过三次大洪水,对洪水印象深刻,我家是三代水利工作,我第一份工作也是在东营监测水位,所以我对治水这件事儿懂一点,至少比大部分历史学家懂的多一点。

大禹治水,治的是长江,打开地图,如果长江发洪水,会淹没哪些地方,其实就是四个平原:四川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和太湖平原,大禹治水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泄洪,这也是现代治水的主要手段之一,黄河两岸,防洪堤不是在黄河岸边,而是在离河岸几公里的地方,河堤与河岸之间,就是泄洪区,我家就在泄洪区里,泄洪区就是故意淹没的地方,牺牲泄洪区以保全更多的地方。

大禹泄洪就是从上游往下游泄洪,那么长江上游就是四川平原,毫无疑问,大禹治水就是从四川平原出发,一路向下游的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和太湖平原泄洪,三大湖本身就是古洪水的地理遗迹。

所以大禹,是四川人!

大禹治水后北上中原争帝,进入中原的历史叙事,那些留在四川的人就是三星堆人,躲过了中原历史的视野!

4,三星堆文明是夏朝退出退出中原后的遗存文明,那么三星堆文明也是中原文明的一部分。

任何一种猜想,三星堆文明都是华夏集团文明的一部分,这是毫无疑问的。

禹定九州之一的梁州就是四川。四川早就是华夏集团的一部分。

如果一定要追溯祖源的话,河南山东一带的人相当大比例祖先是伏羲,少部分是东周天子东迁的姬姜后裔,而山西人和历史上的匈奴其实恰恰是轩辕黄帝的纯正后裔,能理解为什么山西保留了入声,和绝大部分北方人说话不一样!湖南湖北和四川以及江浙沪的祖源是神农氏,也混合了相当多的南迁的伏羲后裔,比如三苗和被流放的帝舜后裔。

比较的神奇的是陕西,陕西其实曾是神农氏的根据地之一,但封秦于此,秦人是祖源山东的伏羲后裔,陕西和河南同源,是嫡亲兄弟,但却相互对立互骂!争什么和自己没什么关系的轩辕黄帝,何必呢。

学术界有一种观点是炎黄皆从西北来,这纯粹是倒果为因,伏羲、神农和轩辕其实某种意义上的中原土著,虽然神农氏顺江而来,伏羲氏从泰山西下,本质上依然在中原土著,不过在战争和联姻的融合过程中,轩辕黄帝的后裔大部分保留在山西及更西北,神农氏的后裔更多保留在长江沿岸,伏羲的后裔更多保留在山东,但更多的后人都融合在了河南,形成了伟大的华夏文明。

说说目前的少数民族,其实,绝大部分少数民族都是未被汉化的华夏族,比如苗瑶壮侗等,都是华夏族中未被汉化的那群人

再说说历史上的那些所谓异族,很多也是去华夏化的华夏族,比如匈奴,突厥,柔然,鲜卑,契丹,女真等,最典型的就是匈奴,纯正的中原游牧民,随着战国时代的大兼并而失去游牧生存空间从而去了西北草原。

这两天伊朗大使馆被炸,突然想到一个事儿,就是拜火教,拜火教有没有可能就源于历史上的燧明国,豫东一代村庄至今仍保留大年初七送火神的风俗,史记中也有类似记载,豫东是燧明国故地,燧明国大概率被神农氏部落吞并,但拜火信仰依然代代流传,张骞通西域就是为了寻找大月氏,大月氏的故地就在河西走廊,大月氏就是信仰拜火教的伊朗人族群,那么大月氏是不是其实就是远走西北的燧明国后裔,为什么不可能呢,那么推断,整个伊朗族群是不是就在遥远时代居住在中原的燧人氏之后?伊朗人可能就是中国人在远古时代出走的兄弟?

我们的文明缘起于伏羲的弓箭和文字,轩辕的高车和衣裳、神农的五谷和瓦房。

都是祖先,不分高下,巍巍高山,壮哉我华夏三皇!

其实大家都有高贵的祖先,地域黑的人不是坏,就是蠢。

什么叫中国文明之本啊?

抗日战争,一二八抗战的是十九路军打的,铁血南粤子弟喊着“丢你妈”英勇赴死!淞沪会战第一枪是桂军打的,三天折损三分之二,打的白崇禧嚎啕大哭,洛阳保卫战十是河南人打的,孤城洛阳城碎人亡,却八年没让日本人踏入洛阳,河南战死五百万,衡阳保卫战是湘军打的,2万对10万,歼敌8万,远征缅甸是滇军打的,南天门上埋着谁的儿子和父亲,忻蒙山区是日本人遭遇过最铁血的民间阻击,日本人始终未能吃掉山东,抗日战争的钱大部分是江浙沪出的,安徽的大地上有着最多的烈士陵园,300万川军出川卫国,英魂不还乡……

这才是文明!华夏儿女未曾愧对祖先。

所以,三星堆的问题,其实不重要。

顺便说一下哈,你们收藏不点赞就过分了,哈哈哈!

——————

以上是分割线,顺便说一下韩国和日本的历史。

韩国人一直和中国抢夺文化,其理论某种意义上是对的,这就涉及到韩国人的祖源。

隋唐时朝鲜半岛有三个族群或者叫国家:新罗、高丽和百济,注意,这三个族群其实不是一个民族。

朝鲜半岛西南部的新罗应该是最早到达朝鲜半岛的,其祖先是殷商后裔,即萁子,殷商是伏羲的后裔。

朝鲜半岛北部的高丽属于古高句丽的部落残余,我们没必要抹杀高句丽和高丽之间的关系,高句丽其实是匈奴支系,是轩辕黄帝的后裔。

最好玩的来了,就是朝鲜半岛西南部的百济,百济的存在引发韩国和日本的一个历史悬案:就是谁是爹,谁是儿子

韩国认为新罗统一朝鲜半岛,驱逐了部分百济人去日本,被驱逐的百济人建立了大和政权,所以韩国人是日本人的爹。

日本人却认为百济就是日本人在朝鲜半岛建立的殖民政权,百济人本来就是日本人,所以韩国是日本人的儿子。

谁说的对呢?其实是日本人说的对

百济虽然位置在朝鲜半岛,但的确和日本人是同一源流,是日本人中的弥生人。

日本史关于日本人的祖源梳理的还是很清楚的

日本最早的土著是绳纹人,属于南岛语系,和东南亚的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是同一个族群,绳文人的文明水平很低,大概处于新时期时代,能烧制陶器!

在公元前4世纪的时候,日本的历史发生了突变,大量的弥生人到达日本,并带来了新的文明,青铜和房屋技术

对比中国历史,在公元前4世纪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不那么瞩目的但影响极其深远的历史事件,就是楚灭越国,没错,就是越王勾践的那个越国,越人大流散,越人一路向南到福建、广东、广西方向,在流散的过程中建立了东越、南越、西越、闽越、骆越等一系列小王国,史称百越,百越是今天吴语系、闽语系、粤语系和壮侗语系的祖先,后被汉武帝统一。

说句题外话,其实你应该能明白为什么今天江浙沪,福建,潮汕和珠三角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特别会做生意,且极其务实,他们都是古越人后裔。

越人大流散还有一个方向:就是日本,弥生人其实就是流散的古越人。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日神崇拜和天皇崇拜,这一直是古越人的特征,他们带给了日本人,同时还有语言的发音方式,今天很多人说日语听上去很像吴语,其实本来就是同一种语言演变出来的通知,还有,古越人带去了农业。

弥生人征服了绳文人,作为统治阶层存在,一直到近代明治维新,绳文人作为野人和草民存在了两千多年,这是另一种形式的种姓制度。

日本人把自己的文化叫做“绳魂弥才”,就是绳文人的灵魂里套了一个弥生人的文明外壳。

所以你能理解为什么抗日战争的时候,日本人为什么极其残暴像个禽兽,同时又彬彬有礼,这一点不奇怪。

弥生人是古越人后裔,古越人是神农氏后裔,那么日本人是不是中国人的后裔?

那么朝鲜半岛的新罗、高丽和百济集齐了轩辕、伏羲、神农的后裔,那么韩国人是不是中国人的后裔?韩国人说他们的祖先生活在长江流域,其实也没错,哈哈哈哈哈

再说个题外,古日本只有弥生人才有姓氏,且两个字居多,那么你们猜一下越王勾践的后裔都姓什么?欧阳,古越人的形式本来就两个字居多,这个古吴语的发音方式有关系,举个例子,姑苏(今苏州),无锡,余杭,你们听这些吴语地名是不是觉得很奇怪,没有对应的汉语含义,其实就是吴语的发音造成的,这个地名本来就只有一个字音:苏、锡,杭,但吴语的发音听上去就像两个音,翻译成中原雅言就变成了两个字。日本人的姓氏两个字同理。(明治维新之后野人取得新姓氏不算)

一想到日本人是中国人的后裔,我的眼泪就不争气的流了下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