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奇诺防线,连普通人都知道能够绕开,为什么法国还想不到呢?
法国当然想到了,法国修建马奇诺防线的目的,就是要逼迫德国绕道比利时。
很多读书少的人,觉得法国人真笨,竟然搞马奇诺防线这么奇葩的东西。耗费一半军费修建了一堵据说是坚不可摧的防线,然后只修了一段,因为北边是荷兰比利时,你又不能修人家家里去,这样的防线有意义?后来事实证明确实也没啥意义,因为德国绕过了防线,直接从比利时打入了法国。
但只要多读点历史书,就会发现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关于这条防线,法国人其实目的比较复杂。
最关键的一点,法国人费那么大劲,并不是想跟德国人在这条防线下决战,因为,防线后边就是法国的工业区,法国人没法接受在这里打成烂仗。
于是法国准备用一条防线拦住德国人的前进道路,逼着德国人绕路去北方,走比利时,然后德法双方的战场就转到了比利时,在比利时进行决战。
历史学家把法国参谋部的会议纪要找出来,上边明确说马奇诺防线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德国人绕行,然后英法联军去比利时边境等着德国入侵。
为啥不进比利时里边去等着呢?因为比利时是中立国,除非它向别的国家求助,否则谁进去谁就是侵略,于是英法就在边境上等着德国入侵。
那德国会按照法国人预想的执行吗?
事实上面对这条防线,德国总参谋部的决策结果确实是不去硬碰,而是绕道比利时,沿用“一战”中的“施里芬计划”。
按照这个思路,针对进攻法国的作战计划也就出炉了,一开始那个方案叫"黄色方案",完全就是法国人的构想,德国人绕过马奇诺防线,取道比利时,趁法国人不注意,从北方打击巴黎。
德国人以为法国人藏在马奇诺防线之后等着他们进攻,没想到被法国人给算计了,法国人在比利时等他们。
双方的第一波博弈,法国人其实占了上风。
法国人深知一件事,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能以法国胜利并且拿回自己失去的领土告终,并不是法国人多厉害,而是因为他们的盟友是英国。
那时英国尽管工业已经不再是昔日的一家独大,但是日不落帝国的底子还在,甚至很多美国公司也受英国资本控制。还有近乎无限的海外兵源,印度人,新西兰人,加拿大人,澳大利亚人,都可以去当炮灰。
更关键的是,英国在大洋上有绝对优势,可以封锁德国海外的商道,就算困,也能困死德国。
如果法国单独对战德国,法国人尽管对自己的能力很有信心,但是依旧有点虚。如果英国能加入,那胜负几乎没有悬念。
所以一战前的法国,面对即将来临的战争,几乎无所不用其极地尝试把英国拉下水,不过最终英国人下场,却是因为德国。
德国为了奇袭法国人,没有从德法边境正面硬杠法国,而是改从中立国比利时绕道,从比利时攻入了法国。
在很多英国保守派眼里,比利时是英国真正的边疆,于是促成了比利时的中立,英国是担保国,如果谁打比利时,就是打英国的脸,而且直接威胁英国本土,英国就会下场。
两次世界大战,德国人都入侵了比利时,在利益和名声上都羞辱了英国,所以英国两次都下场和法国站在了一起。
英国下场,就意味着英、澳、加、美的同时下场,德国一个对抗当时最大的几个工业国,想打赢是非常非常难的,后来果然没打赢。
到了二战前夕,法国人又开始惦记英国,他们只要继续把英国拉下水,英国就会源源不断从印度抽兵,并且让美国出武器。
那怎么让英国出兵呢?只要德国进攻比利时,英国就会出兵。
现在大家应该能明白法国修建马奇诺防线的逻辑了吧,它主要有两个作用:
1、战争不要在法国境内打,修一条防线逼德国绕道,去比利时打。
2、需要把英国拉下水,拉下水的办法就是让德国去打比利时。
法国在德法边界搞一条牢不可破的防线,让德国人压根不想强攻,到时候德国人又得像上一次战争那样,绕道比利时。英国无论从道义上还是利益上,都必须亲自下场跟德国人开战。
不过后来的情况,多少有点魔幻,法国人计划到了开头,没计划到结尾。
法国人千算万算也没有算到,德国的装甲部队能从阿登森林穿过来。
阿登森林这地方太险要,法国总参谋部战前反复勘测过,认为大部队没法通过,所以没咋设防,但万万没想到德国装甲部队直接穿过去了。
战争爆发后,德国果然攻入比利时,英法联军赶紧迎上去,没想到边上森林里突然杀出一支装甲部队,上演了一波教科书般的“钳形攻势”。
英法顿时乱了手脚,一败涂地,差点被堵死在敦刻尔克。
其实,法国人也算深谋远虑了,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算计到极限了,但谁也没想到德国军队的战术素养如此之高,惊为天人,装甲部队竟然能从阿登森林穿过去,但凡有一丝一毫的差错,那就是全军覆灭,但是德军就是做到了,这谁也没办法啊。
所以说,很多时候各种“下大棋”言论都是在搞笑。因为越是复杂的计划就越容易失控,稍微有点偏差,可能就是严重偏离了之前的计划。无论多么厉害的计划,一旦开始执行就有一半被作废了,所以那种一环嵌一环,每一步都依赖上一步的超大“大棋”,根本没法操作,只会存在爽文小说里。
从古至今,无论是个人小事还是军国大事,其实都是走一步看一步,不断修正,谁也不知道最后到底会怎样,根本不存在什么玄幻神奇的“下大棋”,都是凡人,又不是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