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只有葡萄被大量用于酿酒,其他水果却没有?
在新疆的巴音布鲁克,有一个地方叫果子沟,沟深林密,没人敢进去。沟里面长满了野苹果树,秋天到了,野苹果落了一地,厚厚的一层,果子自然发酵,引得沟里的野熊大块朵颐。早年间,常有人看到吃醉的野熊摇摇晃晃地沟里溜出来,吓人一跳。
酿酒的水果其实是非常非常多的。理论上来说,只要是甜的水果都有酿酒的可能。苹果,梨,桔子,桑子,梅子,李子,杏子,桃子。。。
有一大类酒:果酒。
果酒里的酒精,实际上就是水果里的糖份在发酵过程中转化而来的。一般来说18克糖/L转化I°酒精/L。
葡萄这个品种,是外来的,最早是先传入西域,酿出来的酒做为贡品进入中原,常人是喝不到的。
中原不太适合种植葡萄,尤其是酿酒葡萄,而且中原发明了自己的米酒,也就没葡萄什么事了。
就酿酒葡萄本身来说,它的出汁率高,容易加工,最重要的是,它不抢耕地,要那种砾石沙质贫脊土壤最好,这种地没法种庄稼,但却特别适合酿酒葡萄的生长,有利于控制产量,风味物质的形成。
商业化用葡萄酿酒的国家,希腊,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法国,看看这些老牌的殖民国家就明白了,它们不但把葡萄酒带到殖民地,还把葡萄的种植技术,葡萄酒的酿造技术,带到了全球各地,于是,葡萄酿酒的自身条件叠加强力推广,葡萄酒成了果酒里面份额最大的一种。
更何况,为了便于贮存和运输,葡萄酒还可以蒸馏成高度烈酒,放橡木桶陈酿便成了白兰地。
但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这么高的阅读量,哪个大佬翻了牌子?
好吧,上点干货吧,点赞的实在是太少了。略翻了一下高赞的回答,觉得还是要稍微纠偏一下,下面的内容全凭记忆,难免错误。
葡萄本身的特点非常适合酿酒吗?
首先酿酒葡萄和鲜食葡萄是两回事。酿酒葡萄出汁率要高,果肉含量要少,鲜食的反之。
酿酒葡萄的含糖量高并非自然属性,是气候条件和田间管理的结果。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才有利于糖份的积累。采摘季节天气晴朗,同时要控制浇水,才能使葡萄的糖份达标。
以中国为例,同样的品种,在西北地区种植和在山东河北地区种植,采摘时的糖份标准能差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糖份标准不达标,就无法自然酿造出酒精度(11度到16度)达标的萄萄酒,不但风味差,而且不耐贮存。
糖份不足怎么办,加蔗糖和甜菜糖发酵,当年葡萄酒东西之争时,东部的葡萄酒被嘲讽为甘蔗酒和甜菜酒。当然,现在有钱的东部大佬在西部的产地扩张也是很狂野的。
所以业内有个说法,好葡萄酒是种出来的!
小知识:葡萄酒没有保质期。
看到有人说酿酒葡萄糖度高,所以很甜,让我一口老血差点喷出来。含糖量和甜味是两个概念,什么安赛蜜,阿斯巴甜,根本就没什么糖份,前者能甜死你。
味道这种东西,是互相衬托,互相掩盖的。汤咸了,加点糖,可以减轻咸味,吃西瓜抹点盐,能感觉瓜更甜。
酒葡萄里面除了糖份还有酸、涩等物质,连皮吃的话,一点都不甜。
关于自带酵母。
酒葡萄的表面确实是自带酵母的,所以,摘下来的葡萄不能洗,直接除梗破碎入发酵罐的。
但是,就靠它自带的这点菌种,发酵周期长不说,差不多要长三四倍,结果还不好控制。一个榨季,大型酒厂要加工几万吨葡萄,发酵罐发酵好的酒要过滤后打到储酒罐里,发酵罐的周转速度直接影响加工能力。
所以,人工酵母是必须的,别再提自然发酵了。
还是那个结论,葡萄酿酒的自然优势是有的,但最重要的还是对土地的低要求和强文化的推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