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社会不存在底层互害?

发布时间:
2024-08-01 08:47
阅读量:
52

不那么卷吧。美国有个卖冰淇淋的生意叫做Mr.Softee Ice Cream Truck。长得像下面这个样子:

把一个冰淇淋小作坊放在一辆小卡车上,在居民区一边走、一边播放一首16个音符的八音盒乐曲。听到这个音乐人们就知道Mr.Softee的冰淇淋来了,孩子们会冲上街头。它很奇妙地赋予孩子们吃冰淇淋的权利,而大人们除了掏钱别无选择。

我们所在的街区大约有二十多条街道组成,我们已经住了7年。每到周日的下午,熟悉的音乐就会响起。Mr.Softee冰淇淋车开过来、停下来、司机大叔支起靠人行道一侧的挡板,然后在柜台边迎候跑过来的孩子们。7年来都是同一位大叔。

这桩冰淇淋生意是从1956年开始的,特许经营模式,按街区分配市场。有的加盟者可能拥有七八上十辆车,有的可能就一两辆车。他们靠着这个生意维持家庭、抚养子女。自己也从青年、中年做到白头,有不少人的子女会继承家里的生意。Mr.Softee已经超越了夏日冰沁心脾的小甜食,它融入人们的生活方式,成为唤醒人们童年记忆的象征。据说最好的时候有超过2千辆Mr.Softee冰淇淋卡车穿行在美国的城市社区,背后则是上千个家庭的生计。

笔者曾经思考,为什么没有出现第二辆或第三辆冰淇淋卡车?你周日下午来,那我就周六上午来,错开时间不就行了吗?但是这种事情始终没有发生。

难道是有什么样的规则在发生作用吗?当局为流动冰淇淋贩卖颁布一个像我们烟草专卖那样的法规那是想都不要想的。那么是什么在约束人们的行为呢?

首先是常识。居民社区的人口是比较固定的,对流动贩卖冰淇凌的需求不可能持续或爆发性增长,它的需求会很稳定但市场缺少弹性。特许经营分配的区域虽足够维持一位经营者家庭的生活但供应已经饱和,假如有第二位经营者闯入,结果肯定是两败俱伤。这个常识大家都有。

其次在实际生活中会发现,即使是在人们普遍具备常识的情况下,仍然可能有人会违反常识行事,这时就需要另外一种理念- 良知。良知会让人自我约束,不去做违反常识的事情。

常识 + 良知,等于体面。如果谁都想做一个在别人眼里的体面人,内卷就不会发生了

============================
看到有不少网友评论,无论说什么笔者都表示欢迎,不会删除任何评论。同时也来互动一下表示尊重。

题主的问题是“为什么美国社会不存在底层互害?”恰巧笔者就住在一个劳动人民(底层这个词政治上不妥)比较集中的街区,看到的身边事就答题聊了聊。

我们的街区地处旧金山湾区硅谷核心地带。这里相距旧金山湾海边几英里,海拔只有几十英尺,被视为容易发生洪水灾害的地区,因此70多年前这里是一片果园。

上世纪50年代初朝鲜战争结束,大批的退伍军人回来,由于住房用地供不应求,住房安置十分困难。政府只好买下这片果园,盖了几百幢安置房供退伍军人们居住。当然,设计上也考虑了防范洪水的措施。

顺便说一句,传统上加尼福尼亚州是提供兵源最重要的州,通常占到总量的近50%,这个没有之一。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些安置房是相当简陋的。当然基本的功能还算齐全,像热水炉、暖气系统、车库、前后院子、厨卫设施等。当时流行的家庭游泳池就省略了。

查阅房屋档案,这样的房屋价格是$50K,这在当时可是一个不小的数目。退伍军人们用自己复员费,再加上政府的住房补贴,也许还要向银行贷点款,这才能实现美国梦的重要一步:自己的家园。

时光流逝,这些老兵们有的离开,有的老去。一幢幢房屋就逐渐更换了主人。由于在整个南湾这个地方的房价是个价格洼地,因此吸引了一些中美洲的移民前来置业。久而久之,这个街区成了小拉丁美洲。教堂都是天主教堂,20多条街全部用耶稣基督门徒们的名字命名。

时至今日,我们街对面的邻居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来自古巴的移民,而左邻来自萨尔瓦多。不过我们的前任房东仍然是一位老兵,这是很罕见的。他年事已高、老伴又去世。所以卖掉房子去了养老院。

顺便说一句,我们的邻居都很nice,只要看到哪怕是隔着街几十米都会打招呼问好。特别是街对面的Ted一家,男主人在三星公司做事,女主人在一家超市工作。但凡家里做点什么拿手的菜肴或甜点,一定会送一些让我们尝尝。

在一个地方住久了总是会发现一些规律。比方说一条街上的街趴车位和各家各户门前的Drive Way上停车很满,那肯定不会是所谓高尚社区(为便于理解用这个词)。这种情况说明有很多住户出租家里的房间,而高尚社区的住户则更重视居住品质而拒绝接纳外人。

再有,停的车辆中有相当数量的皮卡和工具拖车,说明居民中有不少劳动人民。虽然富人也喜欢玩皮卡,但干活的皮卡和玩的皮卡一眼就能区分。

还有,如果一条街上居民的前院给人疏于打理的感觉,那也是劳动人民集中的地方。不是说由于懒惰,而是早出晚归的习惯容易忽略这块。因为即便是劳动人民家里的前后院和房间里的清洁卫生也是请人来做的。这点和国人不同,国人们自己做是为了省钱,而美国人不会去省这个钱,假如都自己做,那些清理院子和打扫清洁的钟点工吃什么?这不是心怀慈悲,也不是那些钟点工背后有黑社会撑腰,而是出于他们另一种常识:钱就不该闲着,要么投资要么花掉,让它24小时工作。

比较简陋的房屋(俗称小黑屋),缺少打理的前院,街趴和Drive way上停满车,其中不少是干活用的皮卡,这就是我们街区曾经的模样。这里的劳动人民有没有互害作为居民是了然于心的。

美国的变化一直是很缓慢的。笔者感觉从80年代到90年代,也就是多了个星巴克和好市多(Costco)。不过2000年以后随着信息时代的启动节奏变快了。按下启动键的就是旧金山南湾的科技创业者们。这里位于硅谷核心地带,除了后来特斯拉搬去了德州奥斯丁,其它科技大厂都在附近,苹果、谷歌和英伟达更是近在咫尺。隔着一条马路就是AMD的园区。从那以后,我们的街区又开始了新一轮洗牌,这就是后话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