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温铁军作为水平高超的经济学家,知名度却这么低?

发布时间:
2024-06-25 16:21
阅读量:
72

提问比较老了,算是一个坟贴。

首先,今天在某乎上直接搜“温铁军”三个字是搜不到的,只能是关注的人会收到一些比较早的问题推送,屏蔽原因不知道,下文尽可能也不提这三个字,以防被屏蔽掉。

其实温的观点和理论是典型的汇报式理论,带有明显的政府政策建议性质,也是典型的三段式报告,即——我们有什么问题,我建议怎么解决,辩证框架下否定。

同时因为他是政府政策建议可行性研究报告,所以他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不是单纯的经济学理论,所有国家治理上的政治决策都是这样的,有些事情经济学理论认为这样做更好,但是政策偏不这样做,因为政治政策它不是单纯考虑经济模型、数学公式,所以温不是一个经济学家,经济学、金融学对于温来讲只是一个工具,用来解释他的核心思想的工具而已。

另外因为他是政府政策建议可行性研究报告,所以他除了使用经济学工具、金融学工具外,他还带有大量的实际调研内容,我国或者我党的政府工作,特别讲究实事求是,这是从第一代领导人就保留下的优良传统,所以在我国向高层领导汇报工作,你必须带有充分的实际调研资料,单纯的提出数学理论模型是不行的。

好了,以上算是对温的背景的一个介绍,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很多人绕开这个背景去看温,就看的很片面,批评的也不是很对。

温从来没说过自己是个经济学家,他只强调自己是个三农学者,因为他的核心思想总结下来就是“城市发展资本投资效益边际递减,应当引导资本投资向农村领域获取红利并与农民共享”。

来看下温的三段式。

一是什么问题:

1.城市工业供给侧生产过剩,经济危机,怎么办?

2.城市产业资本脱实向虚形成金融资本过剩,空食红利,怎么办?

3.城市发展人口饱和,教育、医疗、就业、住房逐渐内卷,怎么办?

二是怎么解决:

1.自建国以来,我国的政府政策就一直是押注城市工业化,政府投资几乎绝大部分都是面向城镇化的,因为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就使得自由资本(民资、外资等)跟着去了城市,这就使得农业和农村没有资本投入,自然也就没有新兴建设,几十年以来农村还是那个样子,虽然通了水电气网路,换了房子外表皮,但本质还是没变,就是低收益种地纳粮,不光没变,还越来越不好了,因为农民跟着资本跑到城里去变成工业、服务业产业工人了,连种地纳粮的都没有了,这在一开始都没啥问题,但现在不行了,因为城市饱和了,来看2;

2.城市的发展有上限,从人口规模来看,基本一个大城3000万人口就上限了,再多就管不了了,土地资源不足——没房子给他住,水资源不足——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跟不上,电力资源不足——居民跟工业抢电出现电荒、且西电东输成本也极其高昂,从世界经验来看,2000-3000万人口的城市或地区,GDP总量达到5万亿人民币左右就上限了,再往上增长率也很有限,这个现象怎么来的,不知道,原因也很复杂,但从统计经验来看,城市工业化发展有一个容量天花板——即3000万+人口、5万亿+GDP,再继续把资本投入进去,边际收益率为负,这就出现问题了,来看3;

3.我国现在能数得上的工业化大城市,一线4个+新一线15个,这20个城市,就算每一个都发展到天花板,也就是容纳6亿+人口,100万亿+GDP,问题是我们有14亿人口,另外8亿人干嘛去,关键这8亿人没闲着在农村种地,而是同样往城市跑,去挤、去卷、去抱怨,因为红利只有城市有,越大的城市红利越大,傻子才留在自己老家种地,这事儿你怨不得老百姓(农民),这就产生三个子问题:

A.就业内卷,卷得人均收入非常低,人均工时非常高,人都生活在高压之中,不能说朝不保夕有今儿没明这么夸张吧,有今年没明年是很正常的,因为你以很荒谬的理由就被别人竞争卷掉了,比如你35了,比如你长得不像吴彦祖;

B.生活成本高,比如住房,人人都要去城里有房住,那居住成本就要被推高,不管你是买还是租,一线城市房租成本能占到人均可支配税后收入的20%-50%,这是触目惊心的;

C.代际传承难,比如教育,你想要下一代继续留在城里,你就会发现一个隐藏在中国多年的底层桎梏——户口,你孩子想留下来,你就得上学,你想上学就得有城市户口,你想有城市户口,你得买房,这就是进城税,不然你在城里享受的红利就传承不下去。

4.分析完问题就说怎么搞,温的建议就是既然城市这么卷,继续投资的收益收效甚微甚至为负了,就不要搞了嘛,大手一挥,让国家政府投资带着自由资本投到农村农业中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那投去做什么呢,他讲农村有百业:

A.把高铁修到镇上去,把地铁修到村里去,基础设施基建的触角伸到农村去,农民工跟着基建不就回农村了么,有远大于种地的收入农民也不傻;

B.把农产品加工业重新搬回村镇去,资本投资和农民一起办厂,农民怎么了,农民就没有大学毕业的了?农民就搞不了工厂了?原来什么面粉、水果、肉蛋、蔬菜、食品,农民都能搞,后来都被资本吸到城里去了,这里产业园、那里高新区,工厂在城里,农民家在农村,从农村去城里上班就要支付高昂的居住成本和通勤成本,农村只变成了原材料收购地,还要运到城里去加工,厂子为什么不能放在村镇,一个镇就能覆盖七八个村,而且方圆5公里,农民骑个电动车就上下班了,为什么不能?你给他开跟城里一样的工资水平,他干嘛去城里卷?

C.农民看病难,医院干嘛非得都建在城市里,每个村都有标准化诊所不行吗,每个镇都有标准化医院不行吗,把高度集中在城市里的医疗资源分散到农村去,医生不愿意去?没有本地农村出身的医生吗?他因为住房、收入和孩子教育不想留在村镇医院?全给他配齐,跟城里一样的标准!

D.农民不需要去城里抢商品房,自己在自家宅基地上盖小楼不舒坦吗?以前村村都有建筑队,农民怎么不能自己搞建筑了,现在有国标了农民搞不清楚?没有本地农村出身的土木工程师吗?他怎么不能注册自己的建筑公司盖房子了?城市里工地上盖房子的不还是农民工吗,他在自家乡镇上班,拿同样的钱,近一点电动车就去了,远一点开个小车就去了,干嘛非得千里迢迢去城里?

E.农村孩子上学难,以前村村有小学,现在怎么都没了,教育资金都往城里去建学校,为什么不能把原来的村小都盖成现代化小学,农民的孩子在自家村口上学,步行5-10分钟就到了,怎么就不行呢?老师不愿意去?还是那句话,没有本地农村出身的老师吗?全给他配齐,跟城里一样的标准!

F.农民不种地了?农业公司开起来,自己种水果自己产罐头,自己种蔬菜自己运输公司供到城里去,自己的养猪场自己吃猪肉,一切卫生标准、健康条件都按国标来呗,以前那种非科学的种植、养殖方式肯定不行,现在有科技、有标准、有资本、有人才,农民怎么不能自己搞?

总结来讲,就是引导资本投到农村去,让农村百业兴旺起来,大城市的人口压力自然缓解,资源压力也得到缓解,而农村自己的抗风险能力又极强,打个比喻来讲就是让城市泄洪,引流到农村去,也就不用天天犯愁城市会崩溃了(他讲十次危机,就是中国城市的十次不同程度的崩溃)。

说实话,一个能在自家门口挣5000一个月的农民,才不稀罕城里挣的1万块钱,更何况这1万块钱去掉各种成本后也没多少。

三是辩证否定:

1.他支持农民回农村,但绝不支持搞规模化大农场,他引用的比较极端的观点是世界经验来看只有殖民地才搞这东西,把原住民人口屠杀到一个红线之下才能搞这个东西,他希望的是维持分散小农经济→集中加工,但这里头也确实存在问题,就是分散小农经济种的东西或养的东西标准不统一,这就会带来成本,而这个成本对于农业加工业来说就非常高,因为农业本来就薄利,撑不住非标准化产出带来的成本;

2.他支持资本投入到农村去建设农村百业,但绝不支持资本指定管理人,只允许真正农民身份的人来自己搞,说白了就是只拿资本当工具,但问题是这就给资本造成了困扰,资本怎么能放心撒手给你搞,谁来担保?又怎么保证这个农民不会背叛自己的阶级?

3.他支持将人才和劳动力引流回农村,但绝不支持人才自己自发回去,因为自发的行为不具有规模性,自发回去创业什么的大概率一定赔钱,他主张国家投入,就像08年国家投入4万亿搞城市基建一样,现在能不能投入8万亿搞农村规模化建设,比如用8年时间投8万亿进去,农村一边建设一边发展,8年后农村百业兴旺,农民人均收入翻个五六番。

但问题是,谁敢做这个决策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