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胸蛙的人工养殖
棘胸蛙又名石蛙、石鸡,属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属,在我国分布较广。该蛙体重可达500克以上,含有高蛋白质、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肉质脆嫩,味道鲜美,具有清热解毒、滋补强身、防癌抗癌之功效。发展其人工养殖,是致富的好门路。 1 生物学习性 棘胸蛙属流水生活型,常栖于山区水流较缓的小溪内,后肢粗壮,跳跃能力很强,畏光怕声,白天一般伏在洞口,或潜伏于草丛、砂砾和石头空隙间,伺机捕食附近的食物;生长温度为18~28℃,超过36℃则活动异常,甚至出现死亡,低于12℃进入冬眠,双目紧闭,不动不食;食谱较广,蝌蚪以浮游生物、轮虫、纤毛虫、草履虫、苔鲜、植物碎屑为食,幼(成)蛙以昆虫为主,兼食蚯蚓、螺蚌幼体、小鱼小虾及其它小型动物,人工饲养时,经驯化可撮食配合颗粒饲料;繁殖季节4月~9月,5月~7月为盛期,属1年多次产卵类型,交配一般在晚上进行,交配前,雄蛙发出”呱呱”的求偶声,雌蛙听到叫声则在水中徘徊,有时发出”卡”的应和声。抱对时,雄蛙骑伏在雌背上,并用其前肢紧抱,精、卵同时排出体外受精。 2 蛙池建造 养蛙场址宜选择在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环境安静、冬暖夏凉、不早不涝、管理方便、防逃防害的地方。蛙池可建在室内或室外,室内要求通风、凉爽;室外池上可建凉棚,防止阳光宜射。建池时应注意尽可能符合蛙的生活习性,具有水、陆、石穴、水草、喂食等条件,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插所。 2.1种蛙池和成蛙池 面积—般为10--30平方米,池深0.8米,水深10—15厘米,池四周或中间留有一定的陆地,水、陆面积比为1:1,池底应有少量软泥,铺些较大的鹅卵石,设有栖息的石穴,陆地种植野草、蔬菜等,池内移植一些轮叶黑藻、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便于栖息。 2.2 产卵池 面积5—10平方米,池深0.5米,水深15--20厘米,浅水区面积占水面的1/3左右,池内种植一些水草,供种蛙栖息、产卵和附卵。 2.3 孵化池 应为水泥池,面积1-2平方米,池深0.5米, 水深30厘米,水质清新,溶氧充足。 2.4 蝌蚌池 水泥池或土地池均可,面积3—4平方米,池深0.5米,水深10~20厘米,水、陆面积比2:1,需遮光饲养。 2.5 幼蛙池 面积10~20平方米,池深0.8米,水深10~20厘米,水、陆面积比2:1,池内铺3--5厘米的小石于,筑石穴,水质良好。 3 人工繁殖 3.1 种蛙选择和培育 在冬眠之后,春繁之前,选择个体较大、身体健壮、皮肤光滑、发育成熟的成蛙作种蛙,一般要求2龄蛙,体重300克以上,雌雄比1:1,放养量10只/平方米左右。放养前要对蛙池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消毒,放养时用2‰食盐水浸泡蛙体15~20分钟。种蛙下池4~5天后即活动摄食,可投喂蚯蚓、小杂鱼等,日投喂量为蛙体重的5%一6%。此外,每2~3天换水1次,保持水质清新,pH值6-8。 3.2 配种和产卵 当气温在20℃上,便开始配种产卵,产卵多在清晨的4—7时进行,卵块通常粘附在石块池壁上,—般每次产卵约600粒,多的可达1000~2000粒,卵粒圆球形,外胶质膜将卵粒粘连在一起。产出的卵在1小时内不要搅动,以免卵块破碎,降低孵化率。在种蛙配种产卵时,要造成一个光线暗淡、幽静、水质清新、水位稳定的环境。此外,可进行人工催产。常用催产药物有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和促黄体释放激类似物(LRH-A),前者剂量为每千克雌蛙注射3~5毫克或800—1 000国际单位,后者为每千克雕蛙20--25微克,雄蛙剂量减半。药液用0,7%的生理盐水配制,每只种蛙注射1—2毫升。注射部位有腿部肌肉和腹部皮下两处。注射后静放片刻,然后按雌雄1:1放入产卵池。当见雌雄蛙相互追逐、拥抱时,一人左手抓住雌蛙,右手顺着泄殖腔方向轻压腹部,将卵子从泄殖孔挤入脸盆内,同时另一人解剖雄蛙,取出精巢并切碎,加入一定量的生理盐水拌匀成精于悬液,泼洒在卵子上,用羽毛搅拌1~2分钟,使精卵充分棍合接触,然后将受精卵移入孵化池孵化。 3.3蛙卵孵化 孵化池使用前须用1%0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5—6天,然后冲洗干净,经40目筛绢网过滤注入清水,保持水深30厘米左右。孵化池可放卵5 000—6 000粒/平方米,最好采用缓流水孵化,以不冲动蛙卵为度;若静水孵化,每天至少换水一次,每次换水1/4左右。孵化用水溶氧量要求达4毫克/升以上,pH值6—8。孵化期间要注意防止阳光直射和暴雨冲淋,室外孵化应在池上建棚。胚胎发育适宜水沮为20—29℃,最适宜水温为25~26℃,当水沮25--29℃时,约7—8天即可孵出蝌蚪,孵化率85%。 4饲养管理 4.1 蝌蚌培育 蝌蚪刚孵出时体长仅0.6-0,8厘米,尾长1.0厘米左右,很少活动,以卵黄作营养维持生命。蝌蚪要适时分养,一般孵化10天后放养密度为1 500~2 000尾/平方米;20天后为700~1 000尾/平方米;30天后为100尾/平方米左右。蝌蚪孵出3天后活动量增加,并开始摄食,可投喂高蛋白流质饵料,如蛋黄等,每天喂熟蛋黄1个/3 000尾,早、晚各喂1次;5-6天后改喂粉状饲料,将粉状饲料调成团状,投于池内饵料盘中;10~20天内,日投饵50—100克/1 000尾,其中动物性饲料(鱼粉、鱼肉浆等)占60%,植物性饲料(煮熟的南瓜、豆浆、藻类等)占40%;30天后,日投饵量500~1000克/1000尾,动、植物性饲料各占一半。培育期间要加强水质管理,每3—4天换水1次,保持池水肥、活、爽、嫩,控制水沮在20-29℃,pH值6--8。 4.2 幼蛙饲养 一般4~7月份产卵孵化的蝌蚪在7—9三个月中可以变态,8—9月份以后孵化的蝌蚪要经过越冬,到第二年4月份以后才能变态成幼蛙。变态后的前10天,饲料以小蝇蛆(投喂时用水漂洗干净)为主,10天后投喂较大的蝇蛆或小蚯蚓,30天后可投喂蚯蚓,60天后需投喂粗大蚯蚓,投饲应做到定时、定点、定质、定量,投于池内食台上,每天傍晚前后投喂1次,日投饲量为蛙体重的10%左右,视蛙体划、食欲、气候、水温、数量而酌情增减。管理上要注意保持池周安静,光线暗,白天采取避光措施,池水一般深10~15厘米,换水根据水温、水质变化而定,水温20--26℃,每天换水1次;气温超过37℃时,水深保持10~20厘米,采取活水饲养。水池、饵料台定期进行消毒,特别是高温,蛙活动采食的旺季,更应做好消毒预防工作,以减少疾病发生。幼蛙应采取分级饲养,养殖密度相对大—些,一般掌握在100--200只/平方米。此外,蛙池上口盖上纱窗盖,防止鼠害和幼蛙潜逃,同时有利于防暑防冻。 4.3成蛙养殖 放养密度一般为80~100只/平方米,其饲养管理方法与幼蛙后期基本相同。为使棘胸蛙摄食配合饲料,可进行人工驯食,驯食应在幼蛙前期培育时进行,其方法是:以蛆作诱饵,投于饵料台内,投喂一定时间后,在蛆中掺人少量大小适度的颗粒饲料,并慢慢减少蛆的比例,逐渐增加颗粒饲料量,最后全部投喂颗粒饲料,日投喂量为蛙体重的5%一7%。 4.4越冬管理 蝌蚪的越冬可在室内进行,水温低于12℃时,蝌蚪即趋于冬眠状态,不吃不动,潜于水底石缝或草丛中。越冬时水深保持20厘米,采用常流水、蛙池加盖、保温等防冻措施,如水面结冰则应将冰面敲破,使水体有一定的氧气交换,以免蝌蚪窒息死亡。幼(成)蛙冬眠期,一般水深为15厘米左右,以不淹没洞穴为宜,并留有一定的陆地,遇低温、冰冻天气,应采取塑料薄膜加盖保温措施。室外蛙池,晴天可掀开薄膜让阳光照射,晚上封盖。冬眠一般不需喂料,气温回升,蛙便上来活动,井有摄食能力,此时应给少量饲料,以增强蛙的体质。越冬期,应保持环境安静,防御敌害,防止水质变坏。( 佚名)
相关阅读
-
水生花卉的分类及特点: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漂浮植物
摘要:详细介绍了水生花卉的分类和特点,包括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漂浮植物。沉水植物完全生活在水下,挺水植物的根部在水中,茎和叶子伸出水面,浮叶植物的茎和叶子漂浮在水面上,而漂浮植物完全漂浮在水面上。这些水生花卉种类丰富,它们在水域中
-
这花千万别养老桩,越老越不开花,砍1刀、满头花苞!
养花的人,都爱把家里的花养成大老桩,看着就让人高兴!但是也有这么几种花,一旦养成老桩,就开始装菜不开花了!这可不行!所以,今天花花就带大家来解决一下,那些不爱开花的老桩,到底要咋办!长寿养老桩,开花越来越少!家里的长寿养2-3年后,枝条会逐
-
太贵的花别买,路边捡几粒种子,扔盆里就能活!
很多人喜欢养罗汉松,一盆品相好的罗汉松,价格可不便宜,不过没关系,花友们可以去有罗汉松的公园或绿化带转转,说不定能捡到种子,自己回家播种,也能变成小盆栽!罗汉松种子变盆栽罗汉松的果实和种子是长在一起的,一般在夏秋季节成熟,摘的时候选颜色偏深
-
太阳花不开花的可能原因:光照和养分不足
摘要:有时我们会发现一些太阳花无法开花,原因可能是光照和养分不足。本文将深入探讨太阳花不开花的原因,并提供解决方案。光照是太阳花开花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选择阳光充足的种植位置非常重要。此外,养分不足也会影响太阳花的正常生长和开花,因此
-
盆栽车厘子的种植技术:品种和土壤选择的重要性
摘要:详细介绍了盆栽车厘子的种植技术,重点关注了品种选择和土壤环境的重要性。正确选择适合盆栽的车厘子品种以及提供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是成功种植健康植株的关键。文章还强调了充足的阳光照射和适当的水分管理对车厘子的生长和果实发育的重要性。通过掌
-
梅花怎么繁殖
说句实在话,养梅花,你真要只是买一盆现成的,往院子里一扔,那乐趣可就少了一半。对我来说,梅花这东西,要从一截不起眼的枝条,或者一粒小小的芽点开始,亲手把它“哄”活,让它从无到有,那才叫真本事,才叫过瘾。那种看着它一点点生根发芽、铁骨铮铮地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