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荸荠-介绍野荸荠植物病虫害防治分布区域及功效作用
重点介绍野荸荠品种,让您了解更多有关野荸荠的生长特性及分布范围。
野荸荠,是莎草科植物,有长的匍匐根状茎,秆多数,丛生,直立,圆柱状,高30-100厘米,直径4-7毫米,灰绿色,中有横隔膜,干后秆的表面现有节。
野荸荠的属性介绍
拉丁名:HeleocharisplantagineiformisTangetWang
别名:滇白芷
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目:禾本目
科:莎草科
种:野荸荠
亚科:芹亚科
族:前胡族环翅芹亚族
属:荸荠属
类型:草本类
形态特征
有长的匍匐根状茎。秆多数,丛生,直立,圆柱状,高30-100厘米,直径4-7毫米,灰绿色,中有横隔膜,干后秆的表面现有节。叶缺如,只在秆的基部有2-3个叶鞘;鞘膜质,紫红色,微红色,深、淡褐色或麦秆黄色,光滑,无毛,鞘口斜,顶端急尖,高7-26厘米。
小穗圆柱状,长1.5-4.5厘米,直径4-5毫米,微绿色,顶端钝,有多数花;在小穗基部多半有两片、少有一片不育鳞片,各抱小穗基部一周,其余鳞片全有花,紧密地复瓦状排列,宽长圆形,顶端圆形,长5毫米,宽大大致相同,苍白微绿色,有稠密的红棕色细点,中脉一条,里面此外面明显;下位刚毛7-8条,较小坚果长,有倒刺;柱头3。
小坚果宽倒卵形,扁双凸状,长2-2.5毫米,宽约1.7毫米,黄色,平滑,表面细胞呈四至六角形,顶端不缢缩;花柱基从宽的基部向上渐狭而呈二等边三角形,扁,不为海绵质。
分布范围
产于中国福建和广东。
生长环境
野荸荠适宜生长在保水性能好、质地疏松、pH值中性、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中,据江苏仪征市的调查,以马肝土、黄白土分布较多,野荸荠密度分别达到每平方米13.3株和16.8株;而持水性能较差的沙土则较少,野荸荠密度仅为每平方米5.8株;块状结构的黄泥土则无野荸荠发生。
野荸荠适生于长期积水的稻田和易灌易排的稻田,密度达到每平方米15.5株和4株;而在灌水条件差、经常脱水干旱的稻田很少或无野荸荠发生。
危害
水田多年生恶性杂草。块茎上生有多个芽,最初由芽形成的植株被切断或被除草剂杀死后,块茎上的其他芽又能很快萌发,形成新的植株,给防除带来困难。
传播扩散特性
以球茎传播繁殖为主。
防治方法
稻播后苗前、移栽稻移栽活棵后用吡嘧磺隆、苄嘧磺隆等除草剂土壤封闭处理。对苄嘧磺隆产生抗性的田块可用吡嘧磺隆。
水稻生长期间发生野荸荠,可在秧苗4叶期至拔节前,野荸荠基本出齐、处于幼苗期时,用二甲四氯 灭草松或唑草酮喷雾防除,也可在田间建立水层后用二甲四氯拌土或拌肥料防除。
相关阅读
-
蛇目菊的光照/土壤/温度/水分/施肥方法
光照:蛇目菊的生长离不开充足的光照,但夏季需要适当遮阴。土壤:疏松肥沃的沙壤土为佳,同时要有良好的排水性。温度:控制在15-25℃之间,温度太高需要降温。水分:盆土不宜潮湿,但也不能太高,保持微润即可。施肥:它比较耐贫瘠,施足底肥就不需要追
-
朱蕉的光照/土壤/温度/水分/施肥方法
它在春秋季节可放在室外遮光养护,夏季不能直接烈日下暴晒,冬季放在室内光线充足的地方。最适宜的是松软、疏松、排水好的沙质土,盆栽用土可用泥炭土、培养土、粗砂混合。生长最适宜的温度在20-25℃,在冬季温度最好保持在10℃以上。生长需要水分和养
-
金晃浇水的时间/方法/水量/频率
金晃在初春或深秋选在中午浇水,要是夏季浇水,可选在早上或傍晚给水。浇水前先观察好盆土,确定缺水后给水,不能直接从上面往下浇,要从花盆的一边慢慢给水。水量要保持好,保证水可以浇透,千万不能过多。生长期要适量给水,盆土干透后即可给水,冬季气候较
-
假龙头的光照/土壤/温度/水分/施肥方法
假龙头在正常光线下生长最好,不能过于荫蔽,也不能直接照射,日常给予正常的阳光即可。一般土质中都能生长,但最好提供排水好的沙质壤土,还要富含营养物质。生长最适合的温度在5-25℃,发芽时温度在18-28℃。春季是生长发育的时期,要保证一定的湿
-
牵牛有哪些病虫害,应如何防治
褐斑病:发病时叶片上会出现病斑,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发病初期喷药,大约7~10天喷一次,需要连续喷2-3次。猝倒病:发病后整个植株都往下耷拉,需及时拔掉生病的植株,用根病治、疫霜灵、普力克等浇土壤。灰霉病:主要侵袭叶片、嫩茎、花器等部位,平时
-
丁香的光照/土壤/温度/水分/施肥方法
丁香喜欢阳光,日常生长中要接触足够的光线刺激,盆栽的可以放在有光的阳台上。对于土壤这方面要求不是很严格,比较适合肥沃、排水性好的土。丁香花喜欢温暖的气候,最适宜在20摄氏度左右。对于水分要求不严,只要看到土层干透就可给水。丁香并不是很喜肥,